举个我遇到的情况,原来一个同事去一个公司做负责人,他天天搭基础,优化系统,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走了,而产品负责人这么评价他「来这么久一个产品也没上线」。这个例子对技术人员应该很具有打击性。 不要有求必应 和技术合作最多的就是产品人员,个人觉得产品人员思维有点发散,做任何事情都比较着急,天天思考这个功能,那个功能;一个简单的数据需求就问技术要不要弄个后台出来。反正一刻也不会让你闲着。 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负责人来说,不能什么都快速答应,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伤害,第一开发人员就算多一倍也会不够,需求会源源不断的来;第二产品人员很多情况会考虑不成熟,假如你完全按照他们说的去设计,方案会非常复杂,有的时候逻辑性也会显得有问题,会让系统很难有效的持续运转。第三有时候人工完成的时间比开发一个系统完成的时间少得多,所以少开发一些无意义的脚本或后台,比如刚开始产品人员觉得这个数据很重要,过了几天就会突然觉得没用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我的意思并不是不去配合产品人员,而是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给出合理的意见,当然需要避免激化矛盾。 不要依赖测试 在创业团队,由于开发时间要求特别高,开发人员在评估时间的时候,特别喜欢加上测试时间,等同于拿测试时间完成其开发时间,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比如说一个项目开发时间要 5天,测试时间要 5 天。看上去好像开发时间只占一半(开发人员好像很高效),但实际上测试时间开发人员肯定还在开发,给测试人员的是一个半成品。另外开发人员知道有测试人员会测试出问题、会把关,初期的开发质量肯定不高,这种案列见过很多。 所以不要变现的用测试时间弥补开发时间,有可能的话,开发人员自己负责测试,当然这个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 这篇文章有点偏理论,每个公司有其特殊的情况,中心想表达的思想就是先考虑不犯错,然后再考虑更好的改进;在创业早期,追求轻量而不是重量;技术成本非常昂贵,需要效率。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总是喜欢快中求快,希望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自己的架构。很多开发者和架构师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知名公司的企业架构,把这些资料当个宝,但拿回家后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究其原因,只能说是参考的架构实践太多,但了解和领悟的架构知识太少。 道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术是事物发展的具体途径。《架构漫谈》系列文章其实就是想和大家聊聊架构之道,希望大家能领悟架构的本质,不拘泥于现有的实践和理论框框,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无招胜有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