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知乎盐 club 开展前,我和几个没见过面的知友在线下碰了个面。我们是这样打招呼的: ——你好,我是王狗蛋。 ——我还田螺姑娘呢。 ——好吧,那我老实告诉你,其实我是王路飞,二狗只是我是其中一个身份。 ——那我也说实话,其实我是童瑶。 以上这几个名字,就算不玩知乎的人也很有可能听过其中一两个。往好的方向说,知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了,已经扩散到其他各大社交平台;往坏的方向说,知乎这一年,被吐槽得不轻。 截至 2016 年年末,知乎已经拥有 6500 万注册用户,日活跃人数达到 1850 万。而在 2016 年全年,知乎用户提出了 600 万个问题,撰写了超过 2300 万回答和 151 万篇文章。 随着用户量的剧增和平台的发展壮大,围绕知乎的评价也越来越多样化。 而知乎盐 club 作为一场知乎用户的线下最大 Party,涵盖的嘉宾和参会人则更加多样化,包括了文化、经济、娱乐、建筑、科技、法律等各个不同领域。 今年的盐 club 上来了这些人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盐 club 上并没有出现创始人发表演讲发布新产品(张亮参与座谈应该不算),而是把时间全部交给了其他演讲者和嘉宾。
在 15 分钟环节,创新工程投合伙人汪华发表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未来》的演讲。他认为 AI 不是泡沫,也不会像大家所预想的一样取代人类,而是靠实现自动化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分享了有关「红包车」的原理和作用。据胡玮炜表示,红包车并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通过机器算法,选出停车位置较为隐蔽难找的单车,将其设为红包车。这样做的意义是可以鼓励用户根据 GPS 去寻找出这些本来有可能被一直藏在隐蔽处的车,将其骑行至用车需求更高的地区。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摩拜搬车的人工运营成本,提升了单车的利用效率,还能鼓励用户参与活动。
在对谈环节,张鹏、编剧陈揪帆、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数据科学家 chenqin 和演员张译几个在相关领域看似毫无关联的人,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获取问题进行了一场跨界对谈。
据张亮讲述,在创立知乎之处,他的设想是这个平台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如他所说,网友们在知乎上想要与任何一个用户交流知识都非常方便,可以通过邀请回答、在自己回答中 at、在对方文章下评论等方式。如果联系需要紧急或私密,私信也可以满足需求。 chenqin 提到了,数据是恒定存在的、客观的,但不同人可以对同一组数据做出不同的解读。而在加入个人经历的结合诠释后,atv,这种观点会显得更有说服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知乎上出现个人经历的回答会使人觉得更为可信的原因。 在对谈环节的最后,几位嘉宾一致得出结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难度会越来越低。 知乎这一年 的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多数知识的获取难度一直在降低。但同时,专业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值钱了。而知乎这一年在知识变现上也发力不少。 我们先来看看知乎在过去这一年做了些什么: 2016 年 4 月 1 日,知乎上线了付费问答类产品「值乎」; 2016 年 4 月,上线独立开发的原生广告系统,覆盖整个知乎社区的 Web 端和移动端; 2016 年 5 月 14 日,在第三届盐 club 上推出知乎 Live; 2016 年 7 月 15 日,推出了付费转载的功能; 2016 年 7 月 20 日,对外宣布正式上线机构账户; 2016 年 9 月 20 日,推出知乎书店。 可以看到,知乎做了许多新动作,且大多都与「知识经济」有关。过去这一年可以说是知乎走向商业化的一年。而其中发展最好的一个产品之一,莫过于知乎 Live。
在去年的盐 club 上,知乎推出了知乎 Live。这款新产品在刚开始推出时,面临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质疑,比如「在线传销活动」、「以后方便大忽悠」等。但接近一年过去了,当时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看到,Live 却发展得越来越大,每天都会有许多场不同主讲的 Live 进行。同时,平均售价也变得越来越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