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腾讯云以一分钱竞标厦门政务云系统,很多人以为自己亲眼见证了一个大新闻的诞生,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人家完全合法合规不说,而且还就是这个一分钱的腾讯云成为了最后中标的一方。 接下来的报道说明,这种超低价竞标方式在政府采购云服务的过程当中,早已经有了先例。根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回顾,2016 年 4 月,温州市府办政务云平台预算金额为 100 万元,最终被中国移动以 1 元的价格中标。 政府跟企业打交道往往会以招标的方式呈现。如果是政府出卖或出让一些资源,比如卖地,那么自然是同等条件下价高者得;如果是政府采购那就反过来,是同等条件下价低者得。在卖地过程中,因为上不封顶,所以多出来的那一些自然是合理合法的财政收入,这也就是所谓地方土地财政的起源。 但是对于采购来说,因为最终目标是价格越低越好,所以给出的选项越实惠,反而越显出辗转腾挪空间的有限。实际操作中,政府必须尽一切手段来防止企业刻意“低价中标”,然后在实际生产中偷工减料。我国《招标投标法》第 33 条规定“ 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如果发现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实际成本时,可要求投标人做出合理说明并提供充分的证据,否则按废标处理。 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在工程类招标方面,“低价中标”现象可能难以根除。近期西安地铁三号线的问题电缆事件曝光, 有声音认为,这可能就是此种“低价中标”的恶果。 不过如果想用“低价中标”的理论来解释腾讯云的 1 分钱中标,可能就行不通。因为云服务和其他电脑软件、音乐、影视作品等无形产品类似,是一次设计制造之后,多次分发成本极低的产品形态。早在 90 年代末期就有一本名叫 《学习的革命》的神书预言,人类未来可能会从以“原子”为主流过渡到以“比特”为主流,也就是从那些难以复制和搬运的实体产品,过渡到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复制和分发的数字产品。 同时腾讯云中标也伴随着另外一种在软件行业常用,但是在实体经济当中不常用的商业模式,就是“免费+增值”和订阅服务。我们拿西安地铁的电缆产品招标举例子,电缆就是一次性的制造和交付的过程,不存在那种先试用三个月,如果觉得好再每个月要租赁,才能继续使用架设好的电缆的情况。 以上要真映射到实体经济的话,那种帮忙建设基础设施,然后再按照一定年限收取过路费过桥费的 BOT 模式倒是挺类似免费+增值模式的。《海角七号》有言,“山也 BOT 海也 BOT”。然而那已经是抽象到一个大型工程整体的程度,具体到小的钢筋水泥,电线电缆,这些实体的物件还是不能这么玩。别说住的了,哪怕是吃的穿的,只要是以实体的方式存在,并且一个人消费完了,另外一个人就拿不到的“原子”们统统都不能这么玩。 互联网这种分发成本极低的产品形态,在实体经济当中类比,那大概相当于可控核聚变那种带给人类无尽动力的感觉,或者是只要念一句咒语,马上一生二,j2直播,二生三,三生万物。只不过这种东西也许只能当你戴上 VR 眼镜的时候才能看到。 从这个角度其实我并不是很鼓励厦门政府最终接受腾讯云这个一分钱的象征性竞标。如果腾讯云是属于那种一次部署之后持续收费的类型,那么真正的中标价格,应该从考察各种形态是否构成市场垄断,以及长期的总体投入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限于架设基础设施这一次性的投入。 哪怕腾讯帮忙做的基础设施未来可以“携号转网”,不限于仅使用腾讯一家的云服务,atv,这其实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报道指出,腾讯云可能会在五年之内再砸 100 个亿来扶持市场。这种烧钱的模式不是其他实体经济应该效仿的行为,政府不刻意的阻止厂商打价格战,可能会给市场释放一种不正确的信号。 实际上非常多号称互联网思维的公司,能够靠着一时的烧钱,把实体产品包装成像是虚拟的分发不要成本的软件一样来卖,但是这终究是不能持久的,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老老实实地做线下店铺,来考虑各种渠道成本的老路上来。包括原先大谈免费硬件模式的周鸿祎,现在也收回了原话。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我们在《学习的革命》预言的未来里,确实大量的接触了“比特”。但是只有“原子”才能当饭吃,当衣服穿,当房子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