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多次出现在晚会赞助商名单上的途牛,在旅游问题日渐严重的外部环境下,没有一次被3·15曝光过,即使它负面声音不绝于耳。随便网络搜索,都能找到非常多的用户投诉。 其次,3·15晚会的运行流程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因素,致使消费者对它的质疑声越来越强。比如卧底记者须经起码半年的时间对企业进行调查和求证,这样长时间的潜伏周期会带来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其一,卧底记者或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了事实真相,明明已经可以曝光进行组织。但是为了确保能够在3·15晚会上“一鸣惊人”、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往往会将这些案例保留着,搜集更多的可以在晚会上曝光的素材。那么问题就来了,央视明明知道某家公司正在违法犯法,而为了其他的目的故意纵容这种行为,是否需要在道德或者法律上的拷问? 其二,发现问题到曝光之前的这段时间,随着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渠道的日益广泛,其实记者掌握的所谓内幕,也有极大的可能被其他平台或者媒体曝光,这就限制了3·15曝光问题的内容、削弱了掌握信息的独特性,或许这可能是今年3·15内容平淡的原因。 事实上,消费者维权途径正变得日益多元化,比如微博、微信等,这不可避免的对315晚会这样传统的曝光渠道造成了冲击。在2016年发生的几起重大侵犯消费者权利事件,从开始到发酵,互联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和颐酒店遇袭事件,仅仅一夜之间就成了微博热门话题,致使警方介入,最后得到了如家和携程的道歉。 而观众在已经获得了过多企业不良行为的信息之后,对3·15的期待就变成了渴望获得更高水平的爆料,尤其是深挖大型企业的商业内幕。所以一旦这种渴望因为晚会自身的商业行为得不到满足,就会对3·15越发不信任,从而导致其影响力大不如前。 可以说新媒体的传播已经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操作更为简便、效力更强的渠道,与范围受限、发挥不稳定的3·15晚会相比,更有利于消费者保护权益、制止违规行为。 一届不如一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在传统媒体时代,观众之所以对3·15晚会的存在推崇至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消费者很难接触卖家背后运作的事实,即使是成为被侵权对象,也会受维权意识、成本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得到合理对待。 此时3·15晚会不管是曝光了哪些企业的非法行为,都会令普通消费者大快人心,进而使他们相信这项活动是为自己发声。长此以往,消费者也就逐渐对3·15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潜意识把其当做了打假的代名词,指望着一场晚会能遏制住层出不穷的商业犯罪。 而实际上,3·15晚会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威慑,atv,而非维权。一个国家的消费者维权问题,是关乎市场运作和公民权利的大事,它所能依靠的解决途径是国家维权机制的完善和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而不是一场曝光部分企业作假的宣传。 一个社会对一次威慑行动越发期待,就越说明消费者对目前的维权现状不甚满意,才会把希望更多的寄托在像3·15晚会这样的官方打假行动。从这个角度讲,3·15的震慑力和影响力越弱,反面印证了当前消费者维权渠道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开拓,这和一个国家警察越少就越说明犯罪率越低的道理相似,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国外对3·15的重视,更多是从规则和教育方面来纪念这个节日,而非像我国这样演变成一场威慑企业的晚会。可以说,它的存在反面折射出我们国家的消费者维权现状的严峻。而只有拥有更完善的监管制度,企业树立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比如春晚越来越众口难调,除了导演和多方因素的限制之外,也是因为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这是时代进步的潮流,而3·15晚会影响力逐渐减小,并终将被代替,或许同样是消费者维权的进步。 歪道道,科技媒体人,互联网分析师。微信公众号:歪思妙想(neihangaoxiao)。禁止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