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雅人推算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地球没有毁灭,反倒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转基因”物种“罗辑思维”。 虽然相较于南乔峰“高晓松”的文化类脱口秀《晓说》(名字居然还是韩寒钦定的),北慕容“罗振宇”的知识类脱口秀《罗辑思维》差不多晚了9个月;而且比较悲催的是罗振宇的动作又比另一个老罗罗永浩晚了8个月。 所以,在知识存量方面罗振宇比不上高晓松的“学富五车”,人家压根就没想过什么商业模式、而罗振宇一开始就把《罗辑思维》当作一款产品;初心如何不言而喻,所以《罗辑思维》的成功其实是一支“冰与火之歌”。 另外,罗永浩于2012年4月8日宣布做智能手机也是像一个惊雷,炸醒了吃瓜群众,以至于罗振宇的“后来居上”总是被人拿来和罗永浩作比较;毕竟在观众眼里科班出身(央视制作人)的罗振宇做的事情总没有罗永浩的情怀来得“畅销”;所以“老罗”一词,世人只知罗永浩,而不知有二。 但就在如此尴尬的背景之下,罗振宇居然突破重围拾级而上,不仅在15年但凭一条“七寸不烂之舌”估值13.2亿(这数据都3年了还不更新),而且还在16年“始乱终弃”Papi酱之后打造出“得到”这一“知识付费”爆款产品;近来更是因为罗胖选择在三八妇女节All-in知识付费领域而甚嚣尘上。 从罗辑思维2012年12月21日第 1 期《末日迷信向死而生》,到官方内定的2017年3月8日第 205 期《这一代人的学习》;罗振宇一个人一张嘴皮子砸吧砸吧既然咂摸出了超过9亿次浏览。 当然,严格意义上罗辑思维到了2017年1月12日第 204 期《王阳明的心法》就已经“烂尾”了;不过按照罗辑思维每周一更的节奏,2016年12月15日第203期《古典:超级个体》也算是有个比较圆满的结束了。 但是考虑到罗辑思维铁粉的话,《罗辑思维》应该是在2016年6月16日第174期《联盟:雇主与员工的新型关系》樊登代讲的那一期就已经over了,何况后续还有罗胖预告其他人代讲的整整8期内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大家看不到罗胖。 虽然罗胖是在告诉告诉大家罗思思、罗薇薇的喜讯,但是就像没有老干妈的老干妈已经不再是老干妈了,没有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还是罗辑思维吗? 要知道有多少罗胖的铁粉一周最大的意义就是在等待“罗胖”微胖的身体以及那性感低中音指点江山侃侃而谈啊。 而且罗辑思维的钢粉也应该知道像这样代讲的内容其实有10期,除了樊登、王煜全(讲了2次)、刘雪枫、张泉灵、李善友、黄执中、吴伯凡这8期罗胖内定的代讲,还有严伯钧和古典这两个走后门的“执讲人”。 要知道这9个人中居然有5个都出现在了罗辑思维的19人专栏。而罗胖的1元订阅专栏也有超过72万人订阅。 对比以下数据: 昨天在@雜書舘 录了最后一期《晓松奇谈》,12月30号播完收摊。两年七个月被看了九亿多次。加上《晓说》的六亿五千万次播放,相当于被全国人民每人瞅过一眼。 ——摘自@高晓松个人微博 作为国内最早起步的两个“个人文化脱口秀”节目(《锵锵三人行》1998年4月1就开始播出;2010年2月14日开播的《壹周·立波秀》和2012年5月13日开播的《今晚80后脱口秀》综艺化太严重了,开奖,这里也不多提),至于说2015年6月15日主持的读书类脱口秀《一千零一夜》有望和前者组成“文化脱口秀三剑客”那是后话。 不过相较于高晓松将近16亿实打实的数据以及罗振宇13.2亿的估值,似乎也没什么不对。 毕竟从《晓说》到《晓松奇谈》,高晓松虽然换了阵营,而且最近又说什么收摊的话,他的确获得了不少“名声”。 但罗振宇就没高晓松那么两袖清风了,罗振宇一开始就说自己只是一个书童、是一个买书的商人,就算最近他把《罗辑思维》并入“得到”也只是出于商业化的焦虑,也就无怪乎罗胖估值估到手软的同时还必需承受不少人的“谩骂”,诸如知乎上《为什么知乎上有一些人对,<罗辑思维>的评价很低?》的话题就有差不多200w的浏览。 果真,名和利不可兼得。 只是罗振宇似乎一个人玩的很快乐。 不了解罗辑思维的人,对于罗振宇的认知大概是从“知识付费”这个词开始,毕竟罗胖这一路走来,足迹踏遍了知识付费的每一个角落。 而大家对于“知识付费”的认知,大概也是从“分答”的崛起开始,“偷窥”的生态一瞬间就把分答捧上了天;而罗振宇也在分答最火的时候果断抢镜,和王思聪、姬十三一起代言分答;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微信枪打出头鸟终于把分答给“阉割”了,以至于它至今一蹶不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