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大夫在糖尿病管理方面没有给出比市场已有模式更好的解决方案,但却给腾讯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虽然短时间内信息技术推动全局性变革几乎不可能,但凭借腾讯强大的资源和能力,单点突破的速度和效果却非常好。糖大夫很快获得了与贵州省卫计委合作的机会,得到了丁香园、众安保险优质资源的支持,而且在不久前又收获了以慢病见长的跨国药企礼来的青睐。 在这样的基础上,糖大夫获得了全面升级。腾讯公司副总裁丁珂当时谈到,糖大夫在贵州的实践验证了腾讯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思路,并系统形成了“腾爱医疗”的战略愿景,包括糖大夫、腾爱医生、金融医保和健康大数据。
随着腾爱糖大夫在贵州、医保移动支付在深圳、智慧医院在四川的悉数落地,腾讯通过单点突破在医生、医保、医院等环节收获了越来越多来自医疗行业的正向反馈。相比动辄“千”、“万”的数字,腾讯在各地对医疗服务的实质性参与反而在后续的扩张中提供了更有效的帮助。 但现在更关键的问题来了,腾讯究竟打算在医疗领域参与到多深? 置身事外,还是深度参与 作为一家平台型的信息技术公司,在面对医疗行业时,腾讯一直在努力“置身事外”。这也是连接一切思路的精髓所在:你们上,我掩护。 比如,腾讯公司副总裁王波曾把互联网+人社描绘成一个产业风口。面对这个风口,腾讯的选择是向合作伙伴开放用户触达、产品、技术等三方面的能力。就像在医保移动支付上所做的那样,腾讯做通道,合作伙伴做事情。或者像腾爱医生的做法,帮助医生建立公众号,成为医生、患者之间连接的桥梁。 “置身事外”的逻辑当然可以理解,腾讯的优势是在技术层面,医疗则是其完全不擅长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在医疗领域单纯的信息技术服务,几乎被所有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证明是一个失败的思路。所以,转向线下实体服务已经是全行业的趋势。即便没有建设医疗机构,也在全力整合线下医疗服务的能力。而背后的深层逻辑就是,所有人都清楚意识到深度参与医疗产业的必要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型?为什么单纯的信息技术服务难以奏效?根本原因是在于,中国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正处在极度巨变当中。 在一个成熟稳定的商业体系当中,比如美国,医院、医生、保险、药厂、PBM等都有各自非常清楚的职能和商业模式。但在中国,医疗机构的角色定位正在重新确认,患者的就医习惯需要重新塑造,商业保险的崛起很有可能冲击基本医保主导的格局。所有玩家都在变化的结果就是,信息技术的绝大多数连接都是无效的。 以最常见的医患连接为例,医生正在从专科转向全科,体制内过渡到去体制化;而患者则正在从有病去医院就医,转向日常的健康管理。尤其是互联网医疗的这种连接之所以难以奏效,并不在于在线诊断的障碍,而在于现有医疗资源倒金字塔形的配置使得互联网医疗没有强大的基础医疗作为支撑。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独立掌控医疗资源变得越来越受重视。 再有,转型期很难形成清晰的产业分工。各个主要玩家的职能分工都并不清楚,那么信息技术服务就更能难以明确职能。这一点可能在微医的演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腾讯也是微医的主要投资者之一。 微医最初以挂号服务起步,进而衍生出了患者与医生的连接服务。微医的创始人廖杰远当时曾反复强调一个词“匹配”,他认为互联网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高效匹配。但现在来看,微医已经远远突破了匹配的界限。微医不仅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深度绑定医院,而且自建支付体系打造ACO模式。尤其是100家全科中心的规划,让微医彻底转型成为医疗服务提供商。 现在,相同的抉择留给了腾讯。
腾讯当然可以继续坚持“连接一切”,将自己在医疗、医保、医药领域的涉入控制在技术服务层面。这就意味着腾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整个行业的转型进程。而另外一种选择则是成为深度参与医疗行业的玩家,这对腾讯的挑战显然更大。不过,腾讯在深圳的邻居平安,为它提供了“外行”深度参与医疗行业的先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