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像今日头条,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基于feed的产品,它的在线时长,就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原因在于,每一条feed的消费(阅读/观看/评论/转发/点赞/收藏),都是相互独立的,上一条feed的内容不必然(甚至可以说一定不)和下一条的内容有关联。从用户的使用体验来说,他其实是不断地从一条feed“跳”到下一条feed,这就是“细分度”够高。 4、内容的亲疏 这个阀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该产品feed的内容属性:内容越是和用户不相关的,私密性低的,用户看到广告接受起来就越容易,因此广告频率高一点也无所谓。 所以,同样比如100条正常feeds的流里,今日头条能放的广告条数就可以比微博多些,微博就可以比微信朋友圈里的广告放多些。 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其实有点像亲朋好友互动的私密地带了,所以对广告的容忍度其实是最低的。而我们可以看到,朋友圈的广告频率确实很低,不仅仅是因为张小龙跟更具有情怀,熟人社交产品里的广告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触碰的雷。所以微信基于广告模式的商业价值,更多是因为它的用户量、在线时长和品牌效应来说的。 5、移动互联网每一个产品的广告价值都是以上四方面的综合 因此,按照“细分度”的思路,同样是视频类内容,短剧这几年就更火。除了移动互联网状态下,大家的使用时间是被切割的,更适合这种时长可能只有以前的四到八分之一的短剧的消费。而且更是因为,某类短剧一旦火爆,它比长剧插入广告的机会也更多,因为它对用户时间的切割更“细分”。 因此,同样流量和在线时长的产品,短视频产品比长视频产品的商业价值理论上来说要更高一些,当然,你还得考虑这是哪一类内容属性的视频产品。 所以还记得我前面的问题么?相信看到这里,你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答案。 三、百度为何掉出三巨头行列 BAT其实是PC互联网时代对三巨头的称呼,A和T都找到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形态,唯独B没有。 这背后的原因大家讨论过很多,从业务方向角度,从企业文化角度,从团队基因角度,可以说也都算能解释得通,我在这里提供另一方面的解读,从移动互联网基础产品形态的角度。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在刚刚用上智能手机的时候,大家对一个一个独立的app是感到既新鲜又陌生的,这是一种不同于PC时代打开浏览器然后通过网页上网的体验。所以在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原生app只是一种过渡形态,是手机技术的不成熟所导致的一个折中方案,而让大家更熟悉更亲切的H5网页形态终将在手机上成为主流,同时,移动浏览器类app也顺理成章将成为入口。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知道这件事并没有发生,而我认为,这恰恰可能才是造成百度掉队的最主要原因。 道理说来其实也很简单,反正在pc互联网的时代,网站的内容就是可以被抓取和索引的,除非类似做到淘宝和微博的量级,从战略角度上说自己要封杀掉搜索引擎的索引,否则对大部分网站来说,被搜到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对大部分草根网站来说,这还是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手机的原生app天然就是封闭的,其内部的信息是很难被别人搜索到的,所以这就让这些app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孤岛,百度索引一切的基础被打破了,而且再没有机会重新建立。 虽然说,通过算法推荐的信息流模式部分取代了主动搜索的百度模式,成为移动互联网里一个不敢令人小觑的流量入口。但是我们会看到,在移动互联网的app们以孤岛形式存在、信息散布在各式各样的应用里这样的大前提下,今日头条虽然确实会抢掉不少原本应该属于百度的广告收入,但这家公司也不太可能直接复制百度当年的风光了,至少无法只通过信息流这一种产品形态就能办到。 信息流决战的终局,应该是有大流量的产品们,包括腾讯系的产品(腾讯新闻+天天快报+微信公号+朋友圈),包括新浪微博,包括UC头条,包括门户网站的app们,加上还能索引PC网页和少量移动H5内容的百度自己,根据各自的流量、分发效率和商业化能力,分掉全部的信息流广告的大盘子。 正所谓,“打土豪,分田地”,移动互联网进入AT时代的命数已经不可更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