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容器云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网易云基础服务(网易蜂巢)的负责人陈谔确实是一个大忙人。不过,在陈谔的脸上,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一丝急躁,似乎十年的磨炼足以让他面对任何挑战都能做到有条不紊。 在陈谔看来,技术架构的剧变发生在 Web 2.0爆发之时,之后至今只是平缓期的不断优化,而网易杭州研究院(下称杭研)经历了那个时刻。 他分享了此后杭研网易私有云、网易云基础服务(网易蜂巢)的研发思路、技术优化路线以及研发管理心得。他表示,云计算的研发是一定要能够提升业务研发效率的,SDN、容器、编排管理等技术框架的选择及应用,都是要回归于业务架构。意外的是,他还提出编程语言的选择对云计算研发的影响会越来越重。 (网易杭州研究院云计算平台产品部总监陈谔) 一、杭研十年印象 Q:请先介绍您在杭研的早期工作经历,参与过哪些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陈谔:我负责过网易博客、网易监控平台、网易消息推送平台以及易信公众号系统,从 2012年起就一直做云计算,从网易私有云、网络虚拟化架构设计,再到现在的网易云基础服务(网易蜂巢)。 早期的网易博客个人首页,是我开发的,博客的认证授权框架,包括一些和数据库对接的中间件,运维方面的类似持续发布、持续集成的东西,也是我的工作。 Q:作为杭研的第一批员工,您心目中这十年来杭研最大的技术成果是什么? 陈谔:第一个,我们几乎是最早做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的,而且是把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直接用于 Web 2.0的产品上,这对于杭研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另一个,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对整个网易公司的互联网业务带来很明显的推动作用,因为当时我们对服务器的管理、业务的增长都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必须有这样一朵云,才能实现新的突破。我个人认为这两个方面是杭研很重要的成果。 (网易私有云架构(2014年)) Q:回顾十年,在做私有云和网易云基础服务(网易蜂巢)之前,您参与过多个网易系统的研发,其中哪些是您至今仍然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 陈谔:早期从头开始做的东西让我记忆犹新。我刚进入网易的时候,正值 Web 2.0概念爆发,整个技术挑战、技术方向突然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关注点变成水平扩展、高并发、大吞吐量等。我是网易第一个做 Web 2.0业务的(网易博客),不仅做博客本身的属性,同时还做博客的运维,包括版本控制等等。从那个时间点到现在,整个技术体系的发展相对平缓,就那个时间突然跳跃了一下,需要不同的运维手段,做互联网的似乎变成了做运维的,所以我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回头来看,那个时候杭研大约有20号人,还分为前台(负责中间件和产品)和后台(负责数据库),效率还是很高的。 Q:这些经验对后来网易云基础服务(网易蜂巢)的研发有什么影响? 陈谔:其实包括网易云基础服务(网易蜂巢)、网易私有云的研发,都不是从纯粹的运维工程师或者系统工程师的角度来做,因为我们以前都是做中间件、做业务的架构师,设计云平台的时候,我们都会思考如果自己在上面开发业务系统,能否实现很高的研发效率。 网易云基础服务(网易蜂巢)的研发初衷,就是因为我们觉得只是把 IaaS系统做好,对提升研发效率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网易云基础服务(网易蜂巢)的技术路线,包括一些细节的决策,包括网络的设计,包括 Docker容器、 Kubenetes编排技术的选择,都是从业务架构去考虑的,是来自于前期研发工作积累的经验。如果我们原来只是运维或者系统工程师,现在的网易云的形态可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哪怕是 Docker的使用方法,都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 二、云计算系统设计法则 Q:从业务架构的角度考虑,设计云系统或者分布式系统有没有一些通用的黄金准则? 陈谔:我们做云计算、分布式关系数据库,都是分布式系统,我认为最核心的是要懂得可以取舍哪些东西,也就是要非常清楚地掌握它的非功能需求是什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