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贩卖知识的大牛们,全部都处在了‘‘教授给他人’’ 的主动学习的状态,他们输出知识,是你眼中知识的创造者,而在这里你有可能只是纯粹的消费者。就像那句著名的 slogan,他们确实做到了死磕了自己也愉悦了你,但很遗憾,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用户的你只负责被愉悦。 你学习了二手知识,为内容创业者变现 很多人依然自信拥有一个碎片化吸收所有知识的超人大脑。好吧,就算是这样,你也很难保证你学到的二手知识究竟是精品还是糟粕。因为大多数普通受众比较典型思维误区就是:只要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所成绩,就默认他说什么都是对的。 你也不难发现营销号用来提高微信文章打开率的普遍手法,就是在文章标题里加上:哈佛教授、马云说、深度好文……
深谙此道的各个平台,将一份份闪光的履历,一个个耀眼的title 甩到你面前,大平台的信用背书,各路大咖的鼎力推荐,名额有限,速速抢购,让你觉得199元/年,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但对于大多数付费者来说,他们没有能力区分内容好坏。 这跟心理学中典型的‘‘框架效应’’非常相似,实验表明,同样的葡萄酒,标价越贵,人们喝完之后大脑皮层会越兴奋。也就是说,作为外行人,我们很难分清某一类付费知识的优劣,而如果它包装得好,人们就会认为是真的好,尽管质量不变。而之所以被包装,是因为有利可图……现在你该理解“知识变现”的含义了吧,你能做的不过是掏钱帮助他们变现。 当然,我不能否认市场上还是有一些很良心的付费内容,他们传播元知识,倡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你用心花时间去学,依然会有所斩获——只是随着制作成本降低,产量过剩,大家的筛选成本会越来越高。 所以,与其一门心思想着用刷专栏,听讲座,入社群的方式实现自我成长,不如周末在家里认真读完一本书。 付费知识无法对个人成长产生任何作用,那为何如此火爆? 时下这场知识盛宴,本质上戳中了广大白领阶级的痛点:利用你的焦虑,制造知识的恐慌,打包售卖所谓的‘‘知识产品’’,最后让你产生掌握了知识的幻觉。 你对生活现状、职场发展的不满意,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需求,而市场上一旦出现了需求,就会有前赴后继的人来满足你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商业化。他们会告诉你之所以没能升职加薪,没能在领域里成为专家,没能赶上一个又一个的风口,就是因为你的认知没有升级,你读的书不够多,你没能有效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由于付费内容出色的变现能力,太多人想进入这个市场,太多人想分得一杯羹,造就了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因为每天市场上都会有最新鲜的牛人大咖的专栏在货架上等着你购买。
哈!这是多么相似的场景——二三线城市里线下兜售给小镇青年们梦想的蓝领培训班,只不过那些美容美发、烹饪、挖掘机的线下课程,接上了互联网的地气后,摇身一变,成了北上广白领们热捧的:五分钟XXX, 从零开始XXX,带你读XXX。 你可以是职场小白,可以没读过商学院,可以不懂互联网,只要你是一个求知上进的社会人,他们就可以帮助你,而你只需要一年花费199元就能购买到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只要你购买了,每天认认真真地花上五分钟时间阅读专栏,你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