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广告效果同样值得细说,朋友圈获得点赞较多的广告大都是逼格满满的品牌,比如Nike、宝马,是因为朋友圈广告的展示机制是定向,被展示的用户均是目标用户,此时“公共人格”开始发挥作用:你看我是宝马的目标用户。 当刷屏级的营销内容产生,当行业都在朋友圈评论怒赞该项目,不妨想一想,真的触达到真实用户了吗?当然,这并不是说,刷屏级营销没有价值,能让一个内容被普通用户转评本身已经触及到了人性,无论是“公共人格”还是“真实自我”这本身就是一次特别成功的营销,但用户是否已经接收并接受营销传达的信息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二、信息茧房带来的圈层固化,你认为的传播只在特定的圈层 人是群居动物,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协作都是如此,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和人之间会因为相似的经济、生活、品味的人形成了一个小圈层,圈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行为和习惯,atv,互联网的兴起加剧了圈层的固化和认知学习体系的固化,形成了“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是指人的潜意识会习惯性地被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微信作为最重要覆盖主流用户最为庞大的社交平台,用户占据了用户大量的时间,已经成为用户最主要的网络空间之一。 据张小龙公布的数据,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达到90分钟;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 随着微信越来越多占据用户时间,随着“熟人”和“半熟人”的社交关系进一步发展,圈层会越来越固化,志不同道不合的关系会被排除出好友关系或朋友圈关系,最终会变成朋友圈都是与自己品味一致的好友,这时圈层自然就形成了。 比如引起广泛争议的咪蒙在文章发出后总能引起激烈的争论,我经常看见朋友在朋友圈表示,转发咪蒙就删除好友的评论,更多类似咪蒙的争议性内容成为删除或屏蔽好友的试金石,圈层就越来越局促了。 而朋友本身就是自己成长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艾瑞的数据显示,80%的用户选择从朋友圈里寺找阅读内容,这意味着朋友的分享决定了大多数用户的阅读和获得知识的覆盖面,当圈层越来也固化,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外面的世界,就像坐在井里的那只青蛙,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当茧房越来越局促,个人的知识体系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就被局限住了,很难获得圈层外部的信息,你接触到的信息都来自于社交媒体,朋友,同事等圈子的直接反馈,圈子会把你的思维禁锢在圈子里,很难去感同身受其他圈层的认知,当该话题在圈子内传播时自然而然会形成世界都在传播的假象,人就被圈子蒙蔽了。 就像晋惠帝时期老百姓饿死时,大为不解的追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很多人把它当笑话看,可偏偏自己无时不在经历这样的圈层偏见。 所以,被称为音乐诗人的歌手李健曾表示:“我需要的是智慧和知识,但这些不能从朋友圈中获得。”他的逻辑当然不是说朋友圈不好,而是圈层和信息茧房很容易限制他的认知和新知识的学习。 也正是因为茧房和圈层的作用,营销、市场人的圈子总能看到新营销方式,新世相的活动能刷爆营销人和青年人的朋友圈;赵雷刷爆了文青和一线用户的朋友圈,养生知识和伪装传销刷爆了爸妈的朋友圈,武昌火车站刷爆了公知们的朋友圈。 但圈层外发生了什么?圈层外流行的是什么?恐怕不得而知,90后人群中越来越主流的二次元用户把二次元空间和现实三次元空间的间隔叫次元壁,这样的“次元壁”出现在所有圈层之间,难以打破。 这也是为什么直播喊麦之王MC天佑从来未曾在一线用户的朋友圈出现过(在GQ 报道前),当快手网罗3亿用户成为短视频行业龙头从来不曾被主流媒体和主流用户讨论(在残酷底层物语被传播前),这也是为什么圈9、夏语遥、冰音琉从来不会出现在你的朋友圈。 所以,当被同事转发的营销信息刷屏时不妨跳出工作圈去看待,当被行业从业者刷屏时不妨跳出行业去看,当被行业刷屏时不妨跨行业去看,局限在圈层中从来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广告的目标是为了吸引特定的圈子的用户,但衡量营销成功与否并不是你的朋友圈或者你朋友的朋友圈,跳出圈层才能有更准确的判断。 三、媒体话语权决定于主流价值观,你看到的只是话语权的表达 专栏作家张国庆在《媒体话语权》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媒体像现在这样重要,“媒体不再是反映现实,它就是现实。”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