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一点是发挥乐视的生态优势。与所有视频网站不同的是,乐视率先涉足硬件即智能电视领域,之后又逐步形成了手机、体育、汽车、金融、互联网及云生态在内的七大子生态,短时间涉足如此之广给乐视生态带来了备受关注的资金压力,但同时也让乐视视频形成了特有壁垒。正是因为有这些生态业务的协同,乐视视频可以通过不同生态业务去满足不同场景的内容消费需求,比如追剧的用户可以无缝地在电脑、手机和电视屏幕之间切换。 从视频网站品牌升级看视频下半场之争 查看了不少与三大视频网站品牌升级相关的稿件,我发现大家的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具体来说,这些点是各家视频网站达成共识的: 1、年轻化。年轻化在每家视频网站的品牌更新中都重点提及,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泛娱乐用户年轻化趋势更明显,反过来,年轻化用户内容消费实力,包括内容付费、粉丝经济、IP经济甚至电商消费能力都比“老化用户”更强。视频网站是否年轻化已不是问题,如何年轻化才是,腾讯视频、优酷和乐视视频都是内容和产品双轮驱动,迎合年轻用户。 2、付费化。曾几何时视频网站商业模式主要是靠广告,但在带宽和内容成本面前却都入不敷出。2016年对于视频网站而言绝对是个惊喜年份,多家网站付费会员数量都高速增长,付费用户数保守估计破亿,年增长率高达241%,增速是美国市场9倍。同时,2016年付费网络剧数量达239部,同比增长560%;网络电影超2500部,增速为260%。整个互联网内容产业方兴未艾,2017年全面进入内容付费时代,就连内容超级平台微信公众账号都要上线付费功能了。这意味着,付费将会进一步成为2017年视频网站的重心。 3、自制化。视频网站曾经只是内容方的分发渠道,现在则更多地成为内容生产者,在内容上游参与更多,甚至通过台网联动的方式让电视台成为自制内容的分发者。2017年这个趋势显得更明显,腾讯视频表示自制内容投入是2016年的8倍,乐视视频表示要拿出超70%的预算做自制,就连过去UGC为主的优酷也选择了3+X和6+V的内容类别去布局内容自制。 视频网站下半场,拥抱年轻化用户,实行前向收费,以及强化自制内容已是大势所趋。不过,大家的落地方式却各有不同。 1、付费模式落地方式不同。 腾讯视频直接卖会员,发挥了腾讯过去在“增值服务模式”上的优势,可视作其是在绿钻、黄钻等模式的衍伸;优酷会员则跟阿里有更多的协作,双11购物送会员快速上量再通过内容和服务留存;乐视会员则是与生态紧密关系,通过超级会员日等方式卖硬件送会员服务,其会员已细化出多个版本,不只是简单的可以看付费内容,而是与线上线下生态服务打通。 2、自制内容布局思路不同。 腾讯视频投入增速最快,比2016年多了6倍,正在加速追赶,其强调自有IP如《鬼吹灯》系列,与其泛娱乐战略密切相关,视频只是一个IP价值的一环,其在游戏、动漫、文学等领域的优势无需赘言;优酷在自制上投入相对更小,其高管的思路与乐视、腾讯也不同,其认为“接下来可能每个平台都会有自己擅长的某几个类型的内容,逐渐出现内容的差异化。”而乐视视频、腾讯视频则在涉足更多题材,通过精细化内容覆盖不同圈层的用户,乐视视频就表示要加大投入、涉足更多题材,实行精细化运营,要拿出超70%的预算做自制,从这个数字来看,乐视视频的自制程度最大。 3、硬件终端布局模式不同。 在硬件终端布局上,优酷与腾讯类似,并没有电视影音类硬件,而是采取与小米等合作的方式,涉足客厅。乐视的做法是自制硬件,不只是电视还有手机甚至汽车,形成软硬件和内容的一体化,与第三方合作还是一体化闭环,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乐视通过硬件生态布局就能跟用户形成更持久的联系、更强的控制力以及更好的体验,但扩张相对更慢;而优酷、腾讯与第三方合作就可以更快地扩张到更多的终端,但控制力却有限,受制于硬件厂商,我想这两种模式将会并存。 中国视频行业已走过十年,现在进入全新的十年,也是下半场的开始。承前启后的2016年成为视频行业的惊喜之年,视频行业迎来“第二春”,2017年是下半场的开端,从各家视频网站纷纷升级品牌摩拳擦掌备战来看,下半场之争将十分激烈,好戏还在后面。 微博@互联网阿超 微信 罗超频道(luochaotmt)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