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下,我们可以这样讲:凡是需要硬科技提升来改善用户体验的新品类上都不适合专注、极致、口碑、快。比如:Echo、AR、无人驾驶等。那样只可能导致在体验上差那么一点点,而对于这些产品而言,差的这么一点点其实是致命的。 技术红利与用户体验的双极 我们可以更抽象一点看上面说的两个个案,先把把产品所处的技术时期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术红利存在,应用和体验不足;一类是技术红利不存在需要累积。 在前一个时期更需要的是模式以及产品的创新,后一个时期则更需要技术上的改善和创新。这就好比当电脑的计算能力注定会提升,那这时候就是需要Word,Photoshop这样的大型应用出现;当移动互联网已经出现,那就是需要各种App来填充使用上的空白。国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其实是这种属性的,这种企业的尴尬在于如果你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红利,那就只能等待别人的新技术红利出现并尝试捕捉到它,一旦技术红利耗尽,公司就会迅速进入瓶颈期。电视、电脑、手机都是如此,这时候会比谁的规模效应好,谁的销售成本低等这些极为传统的商业运作手段。小米今天的困境其实于此有极大关系,正因为最核心的红利没了,而还需要新的故事所以小米才会开始自己的花样类比(Costco,无印良品,百货公司等)。但这并非是小米这个公司的问题,而确实像雷军说的是高速成长的一种调整。你很难要求一个公司既要卖的好还要累积技术红利。Oppo等的崛起唯一能说明的就是市场正在回归传统的竞争模式比如规模效应、渠道、品牌等。 从任正非的各种讲话来看,华为对此是有深度洞察的,比如: “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这进一步也就意味着现在正处在商业范式大切换的年代,由有技术红利的范式切换到要创造技术红利的范式。而七字诀暂时是不太适合的,虽然我相信标准平台形成之后,七字诀还是会被再次被提起。 小结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不同的时代特征通常会成就不同的人,这就好比说做手机比较好的并不是联想,传统行业的人也并不能很好的成就BAT这样的企业,也很难让做音箱的打磨出Echo。 一代认知、一代事业、一代人,未来又是谁主沉浮! 订阅号:zuomoshi(琢磨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