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安琪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 TED 的演说引爆千万人关注,如今她首度出版《恒毅力》一书,以科学实证说明人生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或天赋,同时完整分享如何培养、强化恒毅力的具体方法。 兴趣就像找伴侣 几个月前,我在新闻网站 Reddit 读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事事有兴趣,生涯无志向》。 我现在 30 出头,不知道职业生涯该往哪里发展。从小到大,大家总是说我有多聪明、多有潜力。我对太多东西都充满兴趣,反而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结果却陷入停滞状态、对什么都无力尝试。感觉每种工作都需要某些专业上的认证,或着是需要先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取得入门的资格,实在蛮令人沮丧的。 我对这位 30 几岁的朋友寄予无限的同情。身为大学教授,我也很心疼那些来找我寻求职涯建议的 20 几岁学生。 我的同事贝瑞·史瓦兹为焦虑学子提供咨询的经验比我还久,atv,他在斯沃斯摩尔学院教心理学 45 年了。史瓦兹认为,很多年轻人无法发展出认真的职业兴趣,是因为抱持不切实际的期望。“其实这个问题就像很多年轻人找不到恋爱对象一样,”他说:“他们希望找到迷人、聪明、善良、善解人意,贴心、风趣的对象。 你告诉 21 岁的年轻人,你不可能找到各方面都很美好的人,他们就是听不进去,他们坚持要等那个完美对象出现。”“可是你太太茉娜呢?她那么棒。”我问。“喔,她确实很棒,肯定比我还棒。但是她是完美的吗?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会幸福吗?世界上只有我能带给她美好的婚姻吗?我不这样觉得。” 史瓦兹指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我们误以为爱上某个职业应该是很突然、迅速的感觉。 “很多事情的微妙及令人满足之处,是坚持投入一段时间、深入摸索以后才会感受到。很多东西在你开始做以前看似无趣肤浅,但做了一阵子你会发现很多面向是你一开始不知道的,你永远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或完全了解那个领域,诸如此类的,都需要坚持才会有所体会。” 史瓦兹停了一下,接着又说:“其实,这就像找伴侣。碰到潜在对象只是个开始,潜在对象还不是唯一的完美对象,只是很有希望的对象而已。” 热情是一辈子的深耕 多数人想到热情,都以为那是瞬间发现的。例如,吃一口香煎比目鱼,就确信你这一生都会待在厨房里;第一次参加游泳比赛,比赛结束,头一探出水面,就知道有一天你会成为奥运选手;读完《麦田捕手》后,就觉得自己注定成为作家。相对于最后可能变成终生志业的热情,与热情的第一次邂逅只是序幕,它揭开后面相对没那么戏剧性的漫长篇章。 我想对那位在 Reddit 发文、觉得自己毫无职业志向的 30 几岁朋友说,科学的结论是:工作的热情来自于一点点的发现,加上大量的培育发展,以及一辈子的深度耕耘。 首先,童年时期想像长大后要做什么,通常言之过早。追踪数千人的长期研究显示,多数人是中学时期才开始对某些职业感兴趣。我做访谈研究确实也发现同样的模式;英国记者莱西访问那些“超级成功人士”,也发现同样的模式。不过请记得,一个七年级学生即使未来会成为恒毅力很高的人,也不太可能在那个年纪就充分表现出特定的热情。七年级学生才刚开始发现自己整体来说喜欢什么、不爱什么。 第二,兴趣不是经由内省发现,而是透过和外界互动时被激发的。发现兴趣的过程可能随机、偶然、并不会很有组织、很有效率,因为你无法预测什么东西会引起你的注意,什么不会。你也无法光凭意志力去喜欢某些东西。就像贝佐斯说的:“有些人试图强迫自己喜欢上某个兴趣,那是天大的错误。”如果不亲身尝试,你也不会知道哪些兴趣会持续下去,哪些只是三分钟热度。 第三,发现兴趣之后,接着是更漫长、也更需要积极投入的发展阶段。很重要的是,一旦接触到新的兴趣,接下来必须持续地发展,一再地重新吸引你的注意力。 最后一点,要成功发展兴趣,需要一群支持者的鼓励,支持者可能是家长、老师、教练或同侪。为什么其他人很重要?一方面,他们持续提供强化兴趣所需要的刺激和资讯。此外,更明显的效果是,正面的意见回馈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安心、更有自信。 发现热情不是瞬间的顿悟,atv直播,是不是有点“讨厌”?也许吧,但是早年的兴趣其实都很脆弱,定义也很模糊,需要长时间用心地栽培和精进。 (本文由 天下杂志出版博客-我读网授权转载;内容节选自《恒毅力》)
书籍简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