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事实是,新闻是用户内容消费的刚需——纸媒时代,整体发行量最大的媒体不是《故事会》、《知音》这类内容型杂志,而是日报周刊等新闻类媒体。而用户愿意为它们付费就表明其刚需所在,关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是人类对于资讯获取的基础刚需,这也是门户网站和移动资讯平台诞生的初心。因此,保持和强化新闻属性,可以帮助微博获得更多用户和更多用户时长,一有突发事件就有推送消息,表明新闻才是真正的注意力黑洞,微博正在跟新闻客户端、个性化资讯平台们争夺纸媒们流失的用户。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新闻给新媒体带来可持续的影响力。普通内容有很高的阅读量并不一定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正如一点资讯CEO兼凤凰网总裁李亚之前所言:“自媒体不再具有传统媒体机构对于真实性、客观性、理性、全面性的自律,进而导致内容庸俗化、低俗化、低质化,弱化了媒体的公共价值。”媒体记录与监督社会的公共身份不可或缺,保持新闻性意味着一个平台的社会影响力,这长期来看可转化为持续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在新媒体时代日益稀缺。微博的新闻属性使之得到了包括东风日产、OPPO等知名品牌的认可,从主管部门的一系列表态可以看出,微博在“两微一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政府和媒体向移动端转型的主流选择。 对于微博来说新闻化还是其内容大战略的基础保障,避免内容焦虑。微博已成为内容大杂烩,但相对于一般内容生产容易遇到天花板不同,微博的新闻内容可以源源不断。世界每天都有新鲜事,微博Slogan也是发现新鲜事,媒体机构、自媒体、明星、企业甚至政府机构都已将微博当做公共信息发布平台,这使得微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内容保底。同时,新闻的定位正在细化,不只是媒体发布的才叫新闻,城市的身边事、行业的那点事、朋友的动态,都是新闻,微博的UGC+PGC双重属性恰好满足了这类新闻的生产。所以,哪怕是春节大家都回家过年,微博都不会有“内容焦虑症”,内容甚至会更繁茂,与之相反,每逢长假新闻客户端的内容量都会大幅下滑。 我看到,2016年微博还在不断强化新闻属性。比如做直播,微博并没有选择秀场路线靠打赏赚钱,而是与媒体机构们合作做新闻资讯直播,上线直播开放平台接入大疆等设备,强化资讯直播——这个做法反而更像是网易、搜狐们对直播的态度,这也能看出微博对新闻属性的重视。再比如微博在去年底启动同城战略,招募同城大使,深度运营城市本地类内容尤其是新闻内容。微博一直与其母公司新浪紧密合作,新浪在自媒体、直播等战略上并无太大动作,我认为微博已事实上承担起新浪移动端的角色,新闻属性和媒体价值日益明显。 今日头条们微博化的同时回归新闻属性 对于微博新闻化的趋势,我之前曾有过一个结论:微博正在今日头条化。有意思的是,今日头条也在“微博化”。从产品上,今日头条支持用户通过手机创作内容,支持创作者指定内容强制在粉丝信息流中出现,支持自媒体分享某个内容给其关注粉丝——这些变化,都体现出微博化的趋势,并且,这种变化,在一点资讯、天天快报身上也在体现。从“内容属性”来看,微博与今日头条也越来越像,均支持五花八门的综合化内容,要做大杂烩——这也与UC、百家号、一点资讯等平台相似。 不过,在“内容”这个词热起来之前,今日头条专注于个性化资讯,新闻属性很强,之后才泛化为“内容消费平台”,上线头条号之后,五花八门的内容都被接入到平台。现在看来,今日头条在内容化的同时,正在强化“新闻属性”。一方面,媒体机构、自媒体、企业们已从过去的“两微一端”,到现在的“1+2+N”进行分发平台布局,主流个性化资讯平台都不会落下。另一方面,今日头条有了总编辑,并有意去吸引权威内容生产者入驻。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件事值得关注。不久前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对微博起诉脉脉不正当竞争一案做出终审判决,驳回脉脉的上诉。判决书中首次明确了,网络平台提供方可以对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基于自身经营活动收集并进行商业性使用的用户数据信息主张权利。也就是说,这意味着用户发布在微博上的内容将不能被随意抓取。资讯类产品要增加内容的供应量,只有一条路可走——拿出高额补贴,吸引作者入驻。这也会进一步巩固微博在新闻领域现有的地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