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过新人容易变无头苍蝇,就是缺少了一个塔尖、一个中心论点、一个下刀的地方。麦肯锡为了解决这个困扰,提出了假设先行的方法。 新人的缺点是什么?他们会以分析为乐,为分析而分析。试图找出一切关联、一切因素。如果我是新入行的产品经理,我会找出所有的竞品作分析,想产品的突破点在哪里。如果我是新入行的活动运营,我会试图分析所有的爆款活动,想一个完美的综合方案。可是结果真的能好吗? 上面的两个例子,很大可能,最终都停留在浅显的层次。因为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也就无法深入。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善于批判自己的想法,缺少批判性思维。你连自己的想法都判断不了,怎么做出决策? 什么是假设先行?就是以假设作为思考的起点。我不需要做全局的思考,而是先问出一个问题,然后思考解决它:我这款产品的特点在A功能吗?这款产品对用户们很有吸引力吗?我的活动如何在朋友圈引发传播?怎么让用户在活动中更爽? 在做出假设后,引导思维去挖掘分论点,然后分析。比如我希望活动传播,我要考虑哪些人会传播,他们是因为利益引诱还是情感触动?传播的过程应该什么样,方便还是复杂?这样的分析思维,比堪堪想一个空中楼阁的完美方案靠谱多了。 不管问题形式是如何、是否还是能不能,只要作出了假设,就能用MECE原则画出金字塔结构。不要想着从无尽的业务和数据中找出规律,这叫大海捞针。这种根据问题作为中心论点形成的结构化思维,叫做问题树/逻辑树 Issue Tree。 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图片查找Issue Tree或者问题树逻辑树,有很多案例,英文为佳。
(附图是维基百科中的IssueTree案例) 假设抽丝剥茧后的每一个论据都应该能用是或否回答。分析思维和数据分析不一样,数据分析追求数据的精确度,而分析思维不需要,只要能回答问题,是和否足够了。 假设会被否定或者拒绝,我认为产品对用户有吸引力,但是最后所有的论据,包括留存率、用户使用时长、功能使用率、用户评价都是否定,那么吸引力也就不成立,atv直播,此时应该修改假设:产品的某一方面有问题,然后继续画新的问题树。 不要害怕修正错误的假设,不要寻找事实强撑错误的假设。 关键驱动因素 接下来谈剪枝。MECE虽然能画出详尽的结构,但不意味着我们要全部分析。维基百科案例中的IssueTree,有些分论点层层展开,有些分论点就嘎然而止。很多论点我们没有深入必要,需要对这部分论点论据舍弃,目的是找出关键驱动因素。 关键驱动因素是分析的核心,应该聚焦于这些因素,不然你会有数不完的因素要分析。如果一家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是地租、房租,那么就不应该深入分析办公用品成本,否则你分析出这个月公司厕纸成本上升了50%,是因为我们CEO吃坏肚子上了很多次厕所,你信不信被揍死? 麦肯锡有句名言:不要妄想烧干大海。就是指不要试图对所有因素分析,尤其在数据证明的过程,非常费苦功。 企业利润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利润和成本,用户吸引力的关键驱动因素是留存率。利润和成本还能再找出其中的细分关键因素,留存率也一样。这才是我们要的。 一旦找到关键驱动因素,可以基于此展开数据调研、取证、分析和结论,而不是对所有问题树开展。为什么需要围绕关键驱动因素?这里有一个新的核心法则,大名鼎鼎。 二八法则!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 既然如此,为何要分析无关紧要的因素?问题树也遵循这一法则,20%的分析过程将决定80%的分析结果。 不论你分析企业的利润、还是用户的活跃,只要抓住关键即可。因为一款内容产品,80%的内容一定由核心用户提供;一款电商产品,80%的GMV一定是少部分买买买用户下单。围绕核心关键因素展开的数据分析,是最有效果的。 需要了解的方式方法到这里结束了,如果对麦肯锡其他方法感兴趣,可以业务时间再学习。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