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磁遗传学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仍不清楚,Jeffery Friedman等观察到磁场在体外和体内调控神经活动的实验现象,可能是由于体内尚不清楚的蛋白质结构和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的某种机制导致的。例如,有研究表明,类似ferritin的颗粒在体内可以规则排布形成直径约400 nm的晶体结构,远远大于保持铁磁性的临界颗粒尺寸30nm,因而可能形成固有磁矩而随磁场排布,这些情况是Meister的文章中并未考虑到的。另一方面,谢灿研究组在论文中基于实验结果得出的“生物指南针”的理论模型,经过Meister计算并不能产生复合蛋白随磁场旋转的现象,因此其研究首先必须排除实验中铁污染的可能,其次需要在体内进行进一步验证。 尽管Meister对ferritin的作用机制提出了质疑,但同时他也认为有从ferrtin的磁化各向异性,以及磁场强度和均匀性两方面做进一步改进和替代的可能性。此外他还指出,趋磁细菌中的磁小体由于具有固有磁矩,可以在磁场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张力、扭矩或者较高温度,因此从物理学上来说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但磁小体的合成条件十分严苛,参与的基因高达几十种,到目前为止磁小体只在近缘生物红螺菌里合成,还不能在实验室常用的大肠杆菌等体系中合成,因此要在哺乳动物中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eister认为,关于“生物指南针”和ferritin调控神经活动的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力的杂志上是令人遗憾的,因为这并不利于进一步创新。考虑到重复实验的可能风险,他表示:“除了追求惊人的发现,科学家有义务花更多的时间去检验它们。” 编译来源: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您可回复"年份+月份"(如201510),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由百人传媒投资和创办,文小刚、刘克峰、颜宁三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担任主编,告诉你正在发生的科学。上帝忘了给我们翅膀,于是,科学家带领我们飞翔。 微信号:iscientists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