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从“用户数”到“月活跃用户数”,看起来只是多了三个字,却确保了Facebook内部的任何决策都是指向真实持续的活跃用户增长。我最佩服Mark Zuckburg的一点是,他不仅把月活跃用户数作为内部的北极星指标,还坚持对外汇报同一个指标,以此来确保监督公司的运营策略永远诚实地对用户价值负责,而不是追求简单粗暴的短期增长。要知道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现在很多公司仍然选择对投资人披露一个注过水的“半虚荣指标”,以求数字好看。 指标从来都不只是指标,它代表了管理层对用户价值和公司成功关系之间的理解,也会指导每个基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一次次决策和执行。走正,和跑偏之间,也许只有一个北极星指标的区别。 三、如何找到北极星指标 说说我自己的经验吧,我最近加入了一家做个人金融类的App公司,主要负责用户留存。我入职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大张旗鼓地开始做增长实验,而是开展了一系列数据分析和内部讨论,最终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停止使用公司现有的留存指标,转而使用一个新的指标,得到整个团队的认同之后,然后才开始针对新指标的增长实验。通过上面两个故事,我想你不难明白我为什么要把这个作为第一步。 (一)衡量北极星指标的6个标准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北极星指标呢? 首先声明,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可能需要多次的尝试和改版。开始之前,把你脑子里有的一些指标写下来,问自己下面一些问题,可能会帮助你找到大概的方向: 1.你的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指标可以让你知道你的用户体验到了这种价值吗? 比如说,我现在公司做的是投资App,那么用户的核心价值就是投资,所以这个北极星指标应该和投资有关; 2.这个指标能够反映用户的活跃程度吗? 在上面的例子里,Myspace的“注册用户数” 就没有反应用户的活跃程度; 3.如果这个指标变好了,是不是能说明你的整个公司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说,对于Uber来说,如果只是把注册司机数作为北极星指标,显然就忽略了乘客这一方面。因此Uber的北极星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司机和乘客的供需平衡,所以“总乘车数”就是更为合适的一个指标。 4.这个指标是不是很容易被你的整个团队理解和交流呢? 一般来说,建议选一个绝对数作为北极星指标,而不是比例或百分比:比如说,“总订单数”就比“订单额超过100元的订单比例”好理解 5.这个指标是一个先导指标,还是一个滞后指标? 比如说,SaaS公司喜欢使用收入作为北 极星指标,这不是一个坏指标,但是它确是一个滞后指标。有的用户很可能已经停止使用几个月了,却还在付月费。在这种情况下,”月活跃用户数“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先导指标。 6.这个指标是不是一个可操作的指标? 简单地说,如果对于一个指标,你什么也做不了,那它对你来说相当于不存在。 (二)3个案例搞清北极星指标 几个北极星指标的例子: 图5:北极星指标案例 (三)在业务实践中不断优化 最后,不要苛求完美,开奖,不要试图一步到位,寻找北极星指标也不是一道只有唯一解的数学题,很多指标之间都有相关性,选哪个并没有本质区别。 图6: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持续监控北极星指标 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如国外的Mixpanel、和国内的GrowingIO,来持续监控你的北极星指标,在业务实践中不断优化。你的目标是为你的团队找到一个最适合现阶段的聚焦点,让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齐心协力向着一个方向前进。 毕竟,任何方法论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达成目标。不管是北极星,还是南极星,只要能照着我们走到终点,都是好星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