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网红消费另一个网红,接着一个网红又亲手“杀死”另一个网红?在网红半边天的年代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2016年3月19日,超级网红papi酱(原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姜逸磊,今年7月已毕业)被真格基金和罗辑思维捧了上天,后者宣布将联合投资这位超级网红1200万元人民币;仅仅4个月后,当初徐小平背书称“papi酱是今年投的最好的项目之一”言犹在耳,而同为投资方的罗辑思维CEO却公开表示:“投资papi酱是最大的耻辱”,罗辑思维宣布正式退出这一项目。 (papi酱经纪人贴出的关于和罗辑思维分手的布告) 在紧急发掘出超级网红papi酱不久的4月21日,罗胖在北京亲自操刀策划了papi酱的首次声势浩大的广告竞标活动,这一活动事后又被媒体曝光,atv,最终2200万元的“史上最高”单条视频贴片广告,只不过是罗胖团队精心策划的一次“左手倒腾到右手”的宣传噱头而已。 看客散去之后,罗胖从来不会为自己的“商人手法”去辩解或者脸红。他甚至专门做了一档节目来详解自己是如何“包装”papi酱故事的。 罗胖的辩护词是:“papi酱”不会一直红下去,正是因为“会不红”是必然,所以要现在收取未来收益。而金融的本质就是跨时空整合资源,把未来的价值一把体现,落袋为安,固化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么一看,罗胖已经从说书人兼商人,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家。既然要提前收割未来利益,“落袋为安”,那么这个后来被媒体戏讽为“一次性”消费papi酱的闹剧,其实早就是个设好的局而已,只是可惜了那么多看好,扯红了嗓子高呼“网红经济万岁”,到最后还只是局里面无关痛痒的吃瓜看客而已。 同是网红,罗胖不仅是一根老而辣的姜神,可以戏弄更年轻的网红,在过去的两年里,除了投资papi酱之外,他一直也没闲着。虽然罗胖的说书水平非同一般,他也知道,每天对着摄像机说上1个小时的故事,非得累吐血不可。 这两年里,为了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化永续经营的“产品网红”,罗胖进行了很多种尝试:每天60秒的脱口秀,基本上坐厕时就能解决;罗辑思维甚至做过电商,卖过月饼,一度还得到“臭奸商”的恶名。 (和罗胖之前的一个人脱口秀不同,“得到”实则是一个知识“网红”平台) 直到发现了“得到”这个产品。罗胖才终于喘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愉快地”杀死自己、papi酱和所有的“超级网红”了。 “得到”是个什么东东?说白了,就是一个网红们的平台。集腋成裘,积沙成塔,把所有的网红们打包一起卖,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事实上,直播,papi酱也在朝着这个思路去做。2016年7月,Papitube正式在微博上线,想在papi酱这杆品牌旗帜下,将视频领域的“超级网红”一网打尽。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质量保恒定、可永续经营、有预期价值是长期致胜的不二法则。papi酱诚然是一位“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女子,抓住了网红经济蹿红时的第一笔红利,但美貌不可持久,坚持“政治正确性”的才华必须转化成可以定量化的产品经营,才是王道。 (罗胖和他的团队CEO“脱不花”,正是这位CEO,称半年前投资papi酱是一种“耻辱”)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今天的一大批超级网红,还只是一个过渡现象。这些网红大抵可分为两类:靠脸蛋卖萌固然无法长久;靠头脑出售个人智慧也容易枯竭。除非你能像当年的德鲁克或者芒福德那样,著作等身而且每天笔耕不辍,还得保证每本书都是畅销书(事实上,就连芒福德这样的思想大家,越到晚年,书就越卖得不好而不被人理解),德鲁克呢,更不是个商人,只是一个自食其力、勉强维持温饱的知识工作者而已。 (在脸蛋和智慧之间,papi酱和她的团队还需要证明自己在持续输出智慧并将之转为为产品的商人能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