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苹果和微软正在重新定义你的电脑。苹果的点子是给键盘上加 Touch Bar: 而微软给出的解答则是 Surface Studio: 他们都是在触屏上做文章,背后的含义却大有不同。作为消费者,你更支持谁呢? 触屏引发的的口水战 显然,微软希望通过 Surface Studio,将摄影师、设计师、视频剪辑师、画师等,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用户,从键盘、触控板、鼠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不过,Surface Studio 面向的人群也正好是 Mac 的用户,微软和苹果的战争,atv,一触即发! 向来毒舌的苹果 VP Phil Schiller 嘲讽 Surface Studio: 你能够想象自己在 27 英寸的 iMac 上用手指滑来滑去吗?这很荒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常识。 ▲苹果 VP Phil Schiller 被死对头这样讽刺,微软也坐不住了,微软高管 Brain Hall 表示: (苹果)太搞笑了,为什么做触控条?从 Touch Bar 看,(苹果)未来肯定会推出触控 2 合 1 的设备,到时候我们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微软 VP Brain Hall 推特截图 一条 Touch Bar 就能让苹果微软高管互喷?不,Touch bar 背后,其实是微软与苹果之间的商业博弈。 键盘的新形态——Touch bar 苹果为什么要采用触摸条而不是触摸屏?苹果设计总监 Jony Ive 在接受 CNET 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对 Mac 来说,触摸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我们在几年前就决定不在 Mac 设备上使用这项技术。 ▲苹果设计总监 Jony Ive 两年前,苹果其实就开始在 Mac 上测试触摸屏了,但一直没有推出。那时候触控板的软硬件技术都还不是很成熟。当时苹果测试过很多方案。很多设计在概念上行得通,但测试后,Jony Ive 发现,主要问题出在习惯和熟悉度上。 就 MacBook Pro 而言,苹果考虑的是让笔记本变得更轻、更薄、功能更强,苹果希望设计出一种新的输入方式,它能够把它自身及传统键盘的精华融合起来。 在经过两年的探索后,苹果探索出了一种更大的、触觉丰富的触控板,他们最终选择用触控条代替功能键。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与键盘连接在一起的Touch Bar。 ▲各种应用场景下的 Touch Bar Touch Bar 被 Jony Ive 称为是苹果走向「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向的开端」。 它实际上是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它可以很好地平衡用户以往在便携、功能以及交互上的需要。在减少键盘数的同时,又能承载更多的功能,既能在需要时显示适当的交互快速键,又能减低交互的复杂程度。 苹果在设计新 Mac Book Pro 时,要考虑产品定位、系统兼容性、用户体验等问题。作为一台生产力工具,注定要效率优先。目前大部分用户仍在用电脑办公,最必要的形式依然是鼠标和键盘。至于触摸条,则是能够在使用键鼠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方便的操作形式。 更何况,即便苹果的新 MacBook Pro 没触摸屏,只有一条 Touch Bar,MacBook Pro 卖得也还不错。 键盘之外的交互方式——触控屏 微软站在了苹果的对立面。 微软 Surface 部门的主管 Panos Panay 坚持:配有独特支轴、手写触摸、以及 Suface Dial 的 Surface Studio,才代表未来的交互体验。 ▲可变形的 Surface Studio 在设计上,Surface Studio 有一点异于 iMac:它在底部嵌入了一台类似 Mac mini 的小主机,里面装着 Surface Studio 的所有核心,同时它也是底座。 Studio 有一块可被拉成「数字画布」的屏幕,创作者可以一手拿着 Surface Pen 写写画画,一手转动 Dial 来切换颜色笔触。 ▲Surface Studio 强大的触控性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