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智能手机这个硬件产品之上的,手机的屏幕和电源的续航能力在当下依旧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碎片化的信息是强行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其实是违背社会伦理的:碎片化的社交在浪费时间的同时,各类标题党式的内容如同PC时代BBS早期的内容一样,会是从一个极端迈向另外一个极端的过程,而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和虚拟社会的社交环境,并不如PC时代强大,这意味着大量的手机阅读行为是无效的,效率并未提高。 大数据是变革的土壤 移动互联网有基因缺陷 大数据是这两年最热门的词汇,最朴素的大数据应用每天都会在每个人身上上演:商业公司通过不法手段取得了用户手机号码,atv,然而各种营销推广接踵而来,我们不堪其扰。 真正的大数据将会是这场变革的土壤,能提供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并且与场景结合使用的公司,将会掌握未来。 大数据带来的是对行业的重构、成本的降低,早期的互联网有一句名言:在互联网的背后,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这样的可能性在当下几乎不可能,安卓系统下,用户的诸多隐私数据,都会被APP提供者轻松获取,从用户的的搜索习惯、购物习惯、消费能力、交通方式等等,这已经能对一个人进行一个画像。 通过这个画像,互联网公司可以精细化进行营销推荐,从反面来看,也是个人隐私的重大威胁,在安全性上,诸如密码暴库造成的互联网安全诈骗案例,层出不穷,这些都是负面的信息。 看似目前的大数据已经很强大,其实并不完全,从数据的搜集角度而言,现在的数据都是基于用户的主动行为留下的网络痕迹,大数据的获取来源大量通过智能手机获取,大量的数据并不能在不同的公司之间互通。现有的数据更加强调的是精准,从实际的场景中可以看出,产生的数据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数据是纷繁复杂的,是混杂性的。如果还是考虑直接获取精准数据,其实还是比较初级的阶段。 基于大数据的创新使用,必然是从不同场景获取的混杂数据进行重新的利用,进行数据充足收集,这样的收集环境,显然光靠一个手机是不够的:比如从日常对话中,其实就有可能判断出对方的很多习惯,类似警匪片出现的“读心神探”,在大数据时代,并非不可能通过数据分析来实现,所以海量的数据收集,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瓶颈,所有的数据必然是通过场景。 有了全面的数据,基于数据的分析是海量的,任何一个人在每天24小时几乎每分每秒都会产生数据,这样的数据计算也并不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能胜任的: 1.先进的算法:从简单的字串,到图文再到复杂的视频,未来的计算越来越复杂。 2.数以百万台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是很好的选择,但这种量级的竞争,一般小公司已经绝缘。 AI时代来临 物联网替代互联网 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其实真正把互联网拉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即AI。听上去遥远的AI,更像是科幻小说当中对于未来的描写,但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得卡斯帕罗夫曾是世界第一的国际象棋高手,但人们会记得,他败给了电脑“深蓝”,这件事发生在1997年。而今年,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又把人工智能这事儿拉回公众视线。 除了简单的对着虚拟的系统人物来几遍对话,人工智能的现在和未来比想象中的还要强大:科学家更愿意把当下的人工智能模拟人类的神经系统,进行深度学习,这种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把机器的算法更加接近人类生物机能的方式。比如百度宣布他的百度大脑已经接近于幼儿的智商,并且还在通过学习不断进化,这样的应用已经有体现:基于文字的输入搜索,完全可以变为图片和语音搜索,并且可以用口语化进行更多超出搜索的操作,比如导航、订外卖等等。 人工智能的好处,就是基于不同的使用场景,能通过计算给予合理的结果呈现:如果你连吃了三天的沙县料理,出于你的口味和健康考虑,你的外卖订单可能是更加清淡的鸡胸肉沙拉,或者是一顿兰州料理。 使用场景其实就是人与人、物与物发生的各类基于物理、虚拟的联系,这样的方式是实时变化的,并不局限于线上或者线下,也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这便是万物互联的时代,而数据的收集途径会更加广泛,遍布所有场景的感应器是最好的数据来源。 同意不同意 AI就在那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