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互联网上半场的主要特征是拼商业模式与增长速度,那么下半场更多拼储备与内容服务,那么归结的核心是如何理解用户认知,抓住用户消费与兴趣特征需求。如果想抢占更多的用户,就不能仅局限在90后。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尽可能全民化,90后之外,80、70后都将成为直播的目标用户,而在碎片化的时代下,80后等群体已经逐步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开始逐步建立起了相对充裕的物质基础,而时间变成了他们的唯一刚性资源,人们开始愿意为精神上的愉悦付费。而这种打发碎片化无聊时光以及精神上陪伴的需求对应着许多人的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刚需,他们不仅注重以商品购买为主导的消费,也注重心理愉悦与精神层面方面的体验消费与服务,这意味着消费市场的业态结构正逐步演变。 而消费升级的核心是针对目标人群的信息传递和信任建立,明星恰恰处于消费升级链条的顶端,即个人鲜明的“调性”和品牌形象、粉丝维护机制与利益变现机制与平台牢牢捆绑在一起,在客户心中植入一个全新的消费逻辑。所以王源、王俊凯在一直播生日会的播出,我们看到大量“游艇”、“保时捷”与“兰博基尼”等礼品与打赏被粉丝不断刷出与奉上。 这对应到直播平台的未来走向,即当前物质普遍丰富盈余的现状下,直播对应着人们追求精神愉悦的心理追求,直播平台则是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明星创造情感纽带去跟粉丝互动、连接,如何让粉丝为这种情感互动付费变成可持续性。 互联网下半场消失的人口红利:直播内容消费升级的走向与困境 前面说到,在互联网下半场,用户高速增长的阶段已过,获取用户以及用户使用时长的难度大大增加,但这种连锁反应链条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却并没有波及到直播领域。目前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短时间内就已经达到3.5亿,如果以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9.8亿的基数来看,直播领域还有6亿以上的互联网人口红利尚待挖掘,其潜力尚远未到顶。 如果以国民总时间来计算产品的未来性,如何在恒定的碎片化时间里抢占用户是当下的互联网模式需要思考的方向,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示出更加碎片化、即时化的特征,谁能大量抢占用户时间,谁就是赢家。然而,在这场国民总时间的争夺战中,直播未来的新的增长点与走向同样是内容升级。 尤其当下,各直播平台都开始提出“直播+”从直播+旅游、直播+教育、直播+电商等诸多领域开始探索,但在目前,直播+电商对应着未来新的商业模式的转变,这将是未来更多直播平台愿意选择的内容升级的方向。以一直播新上线的电商橱窗功能为例,张大奕、雪梨在内的网红都做了双11前个人店庆直播活动,用户可以直接在直播间点击查看宝贝详情,据不完全统计,电商橱窗功能上线一周,一直播网红做电商的直播就超过了142场,单一网红日成交额均数在百万以上,而这还仅是节前的数据,这一功能的上线充分弥补了直播跨越电商的缺陷。打通电商,或许是未来直播平台一个趋势,这意味着打通了一种新的用户消费习惯和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用户习惯。 另一方面,内容升级下的直播必须直面更多70、80后理性与深度的消费者,前面提到,当时间成为唯一的刚性资源,碎片化的时代下,更多元化的媒体资讯消费或是直播平台的一种好的选择,国外社交媒体巨头 Facebook 已经在实践这一种想法,不久前facebook已在自家平台直播服务 Facebook Live 上与 50 家广播、平面、以线上媒体合作,直播美国总统选举日(Election Day),引发了业内的强烈关注。 而对于用户来说,直播平台上自媒体属性的内容消费可能会更符合用户碎片化时间的需求特点,对于直播平台而言,基于全民直播的内容需要的构建高质量的内容生态和用户互动模式,它相当于自媒体内容的升级版,契合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欲望与需求,不仅给传统媒体人提供了新的互联网媒体内容渠道,对于自媒体人来说,也强化了其本身的专业性。 尽管直播火爆依旧,直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是起于秀场时代,直播,但终须找到更好的内容出路。另一方面是资本困境与牌照门槛。比如,目前国内1/10直播平台死亡,资本变心,直播行业也迎来了政策寒冬。不久前,广电总局下发“持证上岗”通知,直播行业平台大部分处于无证状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牌照门槛已经足以淘汰掉许多小玩家,另一方面,目前直播行业很多平台资金链吃紧已成常态,未来许多小玩家被收购或倒闭也将在意料之中。 未来预测,开奖,直播可以有哪些盈利模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