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信息富余,看上去是好事,实则未必。这就像初入硬件市场的小米差点被订单撑死一样,用户需要得到平台的满足,平台背后的产品信息也需要得到类似的满足。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比如视频平台,为了商业模式的需要,将流量分给了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金牌IP衍生的电影电视剧,而光鲜背后其它大量的视频内容,上传几乎等于失踪,伴随极其微小的搜索引流一齐石沉大海;再比如电商平台,商品聚集,花样繁多,但手机屏幕本就有限,如何选择似乎也很考运气。 即便今天的一线电商平台,转化率也多在10%以下,找到自己本就想找的商品,路径还是太长。 虽然,数据挖掘和算法优化,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绝不可能够作为一劳永逸的办法——精准化推荐始终是一个“过时”概念,数据来源于过去我在平台的所作所为,它关心我之前做了什么,而无法获知“当下”的需求。 《怪诞行为心理学》一书中说,人的行为,在心理上存在着偶然性。有理由推测,越天马行空、创新创造的人做出偶然行为的概率越高。当教育演变正鼓励人们更多的试错,和参与创新成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人们的行为趋势注定与“过时”数据的算法逻辑本身存在矛盾。 这种推演当然也可以是非概念性质的。中国互联网的春天刚刚来临时,新浪、网易、搜狐几大门户曾是绝对的明星平台,直到信息的丰富逐渐变成内容的爆炸生长,在PC互联网产生溢出时,移动互联网又成了人们消化信息的必备途径。 与其说门户的式微是因为社交需求的产生,不如说信息的持续富余注定是需要含门户自身在内,多终端一起来消化的。 理解了这个,微博一直以来的担心也就能够理解了——微博CEO王高飞曾在接受采访时坦承,网络大V们刷屏太猛,稀释了普通用户。这种内容的困境,是因为每个人都开始并将持续作为内容制造者的角色,这种内容爆炸,没有哪一个懂平台的产品人不感到畏惧。 第三,平台难以捕捉更零散的市场 2015年仅1-7月,腾讯就投资并购30家企业,阿里投资并购20家企业,百度投资并购14家企业,巨头资本市场持续加仓交通、医疗、出行、体育在内的多个细分市场。巨头固然能通过投资并购扩大经营版图,继续稳固平台生态的领先地位,但多处押宝也体现出平台在更零散、更垂直市场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安。 电影《黑鹰坠落》里,三角洲部队本来胜券在握的清洗行动被地区民兵搞成了狼狈的困兽之斗,体型庞大的坦克和装甲车在巷战里成为通行缓慢四处碰壁的被攻击目标。 这样的战斗场景也许能警示我们,如果市场分布零散,自身体量越大反而覆盖就会越有限。自身受限的平台依靠投资并购来连接触角抵达不了街区,成为最为可行的上策。 与之相吻合的是,我们周围的世界也正在显露出零散分布的特质:全球化的表象之一,就是去中心化,工业时代的产品在如今需要有更充裕的个性化表达,它必须容纳各式各样的定制化和需求分布,原本集中的市场成了多元多头的市场。 凯度今年发布的2015年品牌足迹报告显示,全球品牌份额已经遭遇连续三年下降,与之对应的本土和区域品牌份额则连续三年持续上升。 这对经常被中国用来做参考的美国市场来说,感受也许更为具体: 一百多年前,美国人因为拥有可口可乐而倍感幸福,而如今却有上百种可供选择的饮品登上了美国人的餐桌,不由分说地瓜分掉了可口可乐的市场。是可口可乐不好喝了还是广告投入少了?恐怕都不是,纵然可口可乐没有做错什么,但市场份额必然会继续减少。 零散化、区域化,不仅是市场和品牌的趋势,就用户个人而言,那些原本隐藏在心底的需求也会逐渐被挖掘和唤醒,这种唤醒将导致用户离开非垂直的平台。 尴尬之处还在于,平台的大投入换来的市场普及和市场教育反而是帮助了用户寻找到真正适合他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关于这一点,最开始在国内带起微博概念,又很快消亡的饭否遇到过,在“千团大战”中保持耐心,坐享被普及教育过后的市场的美团也遇到过。 巨头横行之下,自立门户做平台就一定是条出路吗? 以上三点,对于现今各大平台而言,可能是一个紧急程度偏弱,但重要性偏强的问题。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外与东罗马帝国的守军进行激烈地拼杀。一扇侧边平时供百姓通行的小门却无故的敞开着。 奥斯曼土耳其人从这扇门撕开了防守的阵型,获得了艰难却又有些容易的胜利。这扇凯尔卡门,竟决定了历史长河的走向。 平台的危机处理不慎,就极有可能如此般重重地跌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