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的一封内部邮件引发了轩然大波,本来似乎是诚恳的反思,最终换来了一大堆的落井下石。中国媒体也好,民众也好,对投机取巧的成功者往往怀有敬意,比如英语老师做手机也能收购苹果或者通过粉丝发烧运营就可以颠覆行业从叙事上和田忌赛马箭或者火烧赤壁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似乎潜台词是如果他们能够投机成功,那么我也可以。所以往往不愿意去打破这层窗纱,但如果遇到大开大合的创业者,大家则都心有芥蒂,觉得这样的事情“我做不到甚至想不到,所以他们也是骗子”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low者心态。当然,这样的事情也并非首次发生,在我印象中则像极了当年的京东。 当年的京东烧钱做物流被黑的体无完肤,光李国庆就预言了京东不止一次的崩盘。我那时候力挺京东,在京东最后一轮融资的时候,大家纷纷说,京东还能挺多久,我则写了一篇《不死京东的收官之战》,刘强东看到后很高兴,也写了一封内部邮件,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们其实不是烧钱,我们是在做未来的价值投资。后来《创业家》给京东做了一篇封面文章,叫《京东为什么不会死》。 因为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候很相似,所以我就想写一篇《乐视为什么不会死》。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和乐视刚刚达成了战略合作,在会员层面上实现了互通,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了结合,不知道是缘分还是巧合。
乐视不是德隆系 钛媒体的文章把乐视称作有可能是下一个德隆系,我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看法,要么是不专业,要么是坏心眼,这种瞎类比对企业的伤害是很大的。毕竟大部分读者不会认为是作者啥也不懂,反而在一大堆似乎专业的表格下会认为可能真的是这样。这种瞎扣帽子的写作方法用在一个上市公司上,显然是不够严谨的,引发了股价波动,被起诉也是应该的。 其实二者除了都有上市公司这么一个相似之处外,其他并没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德隆系是指控制多家上市公司互相投资担保操纵股价巨幅拉升操控市场的行为。而在写乐视的时候,大家明明白白的可以看到,首先乐视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其次乐视最近已经下跌了超过35%。如果不操纵股价拉升就谈不上什么德隆系,而如果只是在资本市场套现拿去投资,实在是良心的不得了。毕竟大部分上市企业套现都进了领导人的腰包,所以董明珠才会喊出那句“我分了180亿给你们,你们还不满足,我就是一分钱不分,你们能拿我怎么样?”如果贾跃亭把乐视的股份套现后,装到自己腰包里是道理,投到公司里就是感情了。他毕竟是把这笔钱无息的借给了公司去做了七大生态,我觉得类似的指责就显得无厘头。你看,把钱贪了的人反而没人说什么,把钱分了的人,把钱投资了的人却不受待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你不做事,就不会错吧。 刚又看到一个老媒体人又瞎比喻把贾跃亭形容成了叶荣添,我只能说,活该你们只能去做自媒体。 贾跃亭的内部信其实有些草率,比如在说乐视融资能力不强的时候,就引发了很多争议,大家大概的意思是,你融资还不强,谁强?其实,滴滴也很强,美团也很强,这两位都至少在一年内亏掉了一百亿的人民币,前者面临着一纸政策全盘皆空的风险,后者每月依旧保持几亿的亏损还看不到什么希望。从乐视的角度看来,融资能力确实不太强,毕竟易到怎么也有滴滴十分之一的体量,乐视TV怎么也进入了电视行业的前三名,乐视手机怎么也卖了一千七百万部,至于乐视网、乐视体育内容上的建设可能不好量化,但也算可圈可点。对乐视的担心并不该超过滴滴或者美团,只不过回到我开头的话,大家对投机取巧的成功者总怀有敬意。 乐视的模式靠谱么? 乐视的化反乐视已经谈的很多了,我们换几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其实我一直不反对写批评的文章,甚至我本人就写的非常好。写的好的标准是不要瞎杜撰、瞎猜测而是有理有据有节的推导事实真相。所以为什么我能写出来,大都是被我批评过的对手的认可,他们总觉得虽然我很不爽,但你确实说得对,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喝一杯,而不是这个乌龟王八蛋又骂我了。比如说喷乐视卖五十年会员的就很没有水平,本来乐视是卖了一个电视,有点贵,两万多,为了符合乐视的硬件免费模式,所以假如你充五十年会费,直播,这个电视就送你了。很多人因此看也不看的就得出了,乐视要完了,开始收五十年会费敛财了。这些人也不想想,就算乐视要收,难道真的有二货会买?难道靠这些二货就能支撑起乐视的资金链?锤粉那么多也没能救活锤子啊,何况并没有那么受待见的YT.贾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