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微信小程序系列三部曲最后一篇。8 月份,小程序推出前,我写了《别开发 app 了》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创业应该放弃原生 app 开发,上个月,《为什么你觉得只开发微信号是不行的》从做生意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应该把目光放在微信平台。今天,这篇文章可能是大家最期待和最失望的。 期待是因为这篇文章我将会分享我看到小程序生态里的机会,失望是,我无法手把手教你如何在这个新平台里挣钱,就像我无法告诉你如何快速赚取人生第一个一百万。 更多地,我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产品层面与思维层面的。 要了解小程序生态里会有哪些机会,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底层信息。 微信为什么要做小程序?微信公众平台有 3 种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企业号用得比较少,我们暂时不去讨论。过去几年,订阅号的发展可以说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力,以前没有人会觉得投资一个没有产品的订阅号是有价值的。 订阅号与服务号现状 让我们先来看看订阅号和服务号分别做得如何。 我们可以看到了「一条」这样的订阅号大户,也看到像「咪蒙」那样的让许多媒体人眼红的订阅号: 也少不了像「同道大叔」这样的星座号,当然,还有个人色彩非常强烈的「博客」,比如「小道消息」: 服务号层面,招商银行信用卡经常被提起,「朝夕日历」是一个体验层面做得非常优秀的日程管理服务号: 在「助理来也」,你可以订购身边的各种服务,你也可以通过「我的印象笔记」把阅读的公众号文章存到印象笔记(中国版)里: 订阅号与服务号的出现,让微信逐渐成为一个生态,用户无需离开微信,即可完成阅读、社交、获取生活服务等。 服务号无法解决高频使用的问题 按照微信的期待,订阅号本应为用户提供内容,但被玩出了各种营销和电商的花;服务号本应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但真正做起来的服务号却少之又少,你可能听说过不少 VC 投资订阅号,但很少有 VC 投资服务号。 服务号发展得并不好。大多数服务号只是在做替代短信的推送服务和低频服务。 比如,被视作经典案例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场景以收通知为主,它只不过替代了刷卡短信通知,其它功能很少被用到。 不妨想想我们为什么会下载一个产品的 app,而不用它服务号里一模一样的功能: 体验差,HTML 的体验比不上原生、流畅性差 层级多,atv,App 一打开就是服务目录,服务号需要多进至少一层 对网络过于依赖,没有网络,服务号无法使用 对于低频使用的场景,即使体验差、层级多、每次都需要联网,用户是可以忍受的,比如查询信用卡额度,这种行为可能每个月只有一两次,j2直播,即使网页的体验很差,但我们能忍受。 但对于高频使用场景,比如文档编辑,我们每天可能需要使用很多次,这时我们对体验、速度、稳定性显然有更高的要求,服务号和 HTML 并不能完美满足这些要求。 矛盾来了,微信希望第三方用服务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但从功能层面,服务号却只解决了低频服务的需求,高频服务用户依然需要下载 app。 这时,微信需要提供另一种能力,来满足高频服务的需求。 微信想成为唯一的入口 为什么微信非要满足高频服务的需求? 因为商业是贪婪的,商业的最终目的是垄断。 8 亿活跃用户对微信来说是不够的,一天只占用用户 4 个小时对微信来说也是不够的,光提供信用卡消费通知对微信来说还是不够的。 微信想要更多,腾讯想要更多。当微信已经是超级入口,它想变成唯一的超级入口,它要占据你更多的时间和使用场景。它可能永远不会做一个 OS,但它希望成为「事实上」的 OS。 小程序是微信成为事实 OS 的必要补充。因为它的诞生是为了满足服务号没有满足好的高频应用场景。 所以,三管齐下,微信希望占据: 更多用户时间 更多应用场景 更多服务入口 订阅号解决阅读需求,服务号满足低频服务需求,小程序定位在高频使用场景。 听起来很恐怖,但恐怕没有人能在短期内阻止微信成为事实 OS。 小程序是一个独立生态把小程序理解为一个独立生态非常重要,这能让我们更容易看清楚小程序里存在的机会。 什么是生态? 我对软件生态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个大平台打造了这个生态 为所有开发者提供统一的入口 有统一的开发语言 对 UI、运营等方面有严格的规范 平台与开发者分成、共赢 图示如下: 对比苹果与微信 按照前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苹果 App Store 的生态结构: 苹果是大平台 统一入口是 App Store 统一用 Swift 或 Obj-C 语言进行开发 苹果对 UI、运营等方面有严格的规范 苹果与开发者分成收入 我们再来看看微信小程序的生态: 微信是大平台 统一入口是微信 app 统一用小程序语言进行开发 微信小程序提供了详细的 UI、运营等规范 目前还未与开发者分成收入,但以后有这个可能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