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Rokid的创业历程,时间节点十分清晰。2014年7月,Misa从阿里的无线事业部M工作室辞职;9月组建创业团队,开奖,11月15号原型完成Rokid原型机,“这就是一款能跑得动的机器”,Misa表示。但真正开始小批量生产,已是今年4月份的事,随后发送至第一批用户手中。 这中间长达两年的跨度,Rokid一直在做的,也就是前文中多次提及的“边界技术在产品中的融合”。 据介绍,在产品发送至近千名种子用户手中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团队保证两周一次用户升级,数十次的用户反馈和互动。“后期考验的是团队跟市场整体互动的能力”,Misa强调。根据第一批用户的复购率和满意度调查,达到85%以后,Rokid团队才计划真正推出产品。 “等待市场被教育”,Misa表示这是另一个没有急于推产品的重要原因。他表示,现在已经是比较合适的时机。他表示在近期将聚合国内大批的C端渠道商资源。言语间,是有意要大量铺设渠道,进攻市场的意味。 三、凭一张草稿图 怎样搞定了IDG的投资? 除了Misa本人,我们也接触到了IDG楼军、华登国际王林、尚珹资本张顺等Rokid的背后投资人。在他们看来,最初大多是被Misa的一张蛋形设计图和愿景给“忽悠”了,其间不乏有趣的段子,但也让我们有机会从侧面认识Misa和其团队。 值得说明的是,在Rokid的早期投资人中,不少基于前校友、前同事的关系,对于他本人的认可。 此前,楼军在阿里投资部时主要针对快的打车、丽人丽妆等电商服务类项目,较少涉及硬件。2014年,恰逢楼军离开阿里来到IDG,得知Misa也要离职创业需要融资。他找到Misa仔细了解项目。 “当时Misa急着下周一要去上海见投资人。我约他礼拜五晚上,直到夜里12点多聊完”,据楼军回忆,“当天半夜两三点,我就电话跟IDG总部讨论了这个项目,周六早上就拿到投资授权。很快,几乎只有半天时间”。 “他在桌上给我画一个蛋,说这个蛋是一个灯,下面可以放音箱,你说什么它可以听得懂”,Misa创业之初给楼军介绍项目的场景,楼军至今还历历在目。他表示,当时项目还非常早起,投资Rokid完全是因为看中Misa的人。 据楼军介绍,初次认识Misa是在2012年底,当时他在做快的打车项目的技术净值调查,找到Misa帮忙。当时的印象是“他桌上全是咖啡”、“Misa对产品的要求很苛刻”。在楼军眼中,Misa是一个很懂生活的人,不会做出反人性的产品。 不过当时为了说服IDG投委会,楼军也下来一番功夫。据他回忆,曾表示如果IDG不投这个项目,就要以个人名义投资。后来IDG跟进Rokid的项目有一年之久才真正注入A轮。在这个过程中,类似楼军等投资人的认可给予了Rokid项目很大的支持。 此外,Rokid的天使轮投资人吴泳铭,也曾是Misa在阿里工作时的顶头上司。虽称“当时对Rokid的投资仅因Misa欠钱还没还,索性把欠款当作投资”,但言语间还是透露了对于Misa的认可,“能把技术、产品、需求三者做到很好的兼顾和平衡”。 最近一轮B轮进来的尚珹资本,张顺对于Misa的认识更偏向客观的教育背景,“Misa在中国和美国都有求学经历,整合了中国跟美国智力上和文化上的长处”。他并不认可拿投资人的钱去做实验室的事情,表示,“要做到从无到有的创新太难,更愿意投’从有到有’的项目,即对世界来说是很新的事,但对创业者自己来说是已经存在很久”。 投资虽然看似顺利,但Misa表示,“资本市场本身存在季节性,创业公司要一直考虑生存问题”。在此前的个人撰文中,Misa也曾表示,自己和合伙人Eric都抵押过房产维持公司运营。 四、内部风格太开放?为发展预留空间 Rokid现有团队约90余人,其中博士学历约20人。在北京和美国分设有两支研究团队,北京团队关注语音智能,如语义研究领域;美国的实验室更偏向前沿技术领域。杭州团队关注在产品研发与落地层面。 在交流中,Misa表示公司十分强调开放和自由的公司文化,团队内部依靠“自驱动”模式工作。但偏向西方公司的管理风格是否也适用中国?团队过于散漫是否不便于管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