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滴重回“地下营运”状态? 话说,所谓“网约车新政”就将正式执行。作为新政的最主要执法对象,滴滴打车到现在还没公布过应对方案。 滴滴并非没有努力过,在上上周,滴滴公司CEO程维与几个主要早期投资人前往长沙,希望能够在网约车新政正式执行前再努次力。但反馈并不理想,据说当时长沙方面的反馈是几个主要城市已统一过意见,11月正式执行新政,政策不暂缓不回弹,atv,并重申了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大于舒适方便的基本原则。 尽管在长沙遭到冷遇,但长沙并非网约车新政争议最大的地区。网约车的新政要求在各地都不同,以京沪争议最大,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网约车新政均对运营司机户籍和车辆提出严格要求。根据滴滴打车的说法,滴滴在京营运车辆中符合要求的仅为1/5;在上海运营的41万司机中,直播,拥有上海户籍不到1万人。 也就是说,滴滴如果严格按照新政执行的话,滴滴在京沪的车辆供给将达不到平时的1/10。 在帝都仅靠自己观察的话,能看到的是滴滴似乎已全面清退外地车牌,但对于本地车牌外地户口或本地车牌不符合车辆要求的案例,滴滴看样子目前并不打算有所动作。 面对这个危局,滴滴不为所动的背后的底牌应该是有两张:一张底牌是,京沪不再是滴滴订单的主要贡献者。 滴滴总裁柳青最近出来披露了一组数据,吞并掉Uber中国后,滴滴出行全国日均订单量已达到2000万单,并同时向市场传递了滴滴的海外决心。 在与Uber中国合并后,滴滴内部其实严格要求禁声,柳青此时出来发声自然是希望向市场传递某些信息,尤其是“京沪深圳等一线城市不再是滴滴订单数字的主要贡献者”这一事实,以及滴滴还可以做全球市场的信息。 但这张底牌其实是不大成立的。因为一线城市不仅是数字意义,更是象征着滴滴的未来想象空间,滴滴目前的概念不是“最大规模出租车公司”,而是“科技出行”,而科技互联网从来没有“城市包围农村”这个模型。 如果滴滴连城市公共交通都没吃透就要退出京沪,外界几乎不可能相信其能够扩张到更多领域。另外就是对于高度依赖资本市场的滴滴来说,北上是最直接对金融资本施加魔力的地方。 在O2O还昌盛的去年,有个说法是:搞O2O,先要攻克国贸,因为投资方都在国贸;再要攻克北京上海,因为全国都看北京上海。滴滴的天量估值,如今大半还在对投资市场的概念描画上,滴滴必须保持其影响力。 从各角度看去,滴滴如果主动去执行京沪深的新政,意思与自杀差不多。 所以,现在来看,滴滴还有另一张底牌就是重回地下状态,大部分专车和快车将在不合规情况下运营。 滴滴自成立以来,大多数时间段其实都是在不合规情况下运营的,现在只是回归过去常态。对于程维这些原始高管来说,这是个“回山上打游击”的事。 但其实这张底牌也不太成立。过去的滴滴打车可以回山上打游击,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滴滴出行可以这样做。因为过去北京上海严查网约车,其实是没有什么执法依据的,但现在是有了明确的执法依据。 另一个问题就是,过去网约车市场,是有大量玩家的,有滴滴、快的、Uber,再往前推更是有无数创业公司并行,大家共同承担着压力。当时的移动出行有个市场竞争、创业创新的因素在,谁也不敢承担毁灭创新的责任。 但今天则不同,滴滴合并掉Uber中国后,连发改委都说要做反垄断调查,那么交通委也只需要带着执法记录去滴滴拜访。 现在回头看,滴滴对市场过早的统治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新政的诞生。一个处在高度竞争状态的下的网约车市场,也许更容易获得相对宽松的政策。 从目前的信息看,滴滴对网约车新政应对难言合格。而随着网约车新政正式执行,这也意味着,现在的滴滴已经距离一家巨头公司越来越远。 换句话说,什么是成为中国特色互联网巨头的最后一项能力?答案看起来不是收入规模之类的,而是与传统产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能力。 目前公认的两家巨头,腾讯和阿里,也是唯二成功的两家企业。阿里的电商业务曾经遭遇过的监管压力比今天的滴滴大得多,“电商收税”、“假货”问题反复很多次被工商总局等监管部门捡起来又放下,蚂蚁金服今天能有600亿美金估值,背后也与央行不知明撕暗撕了多少次。阿里是克服了这些困难,也才能够有今天的江湖地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