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代的设计师不应只看到美感,从长远而言,需要从商业/产品/体验/视觉多个角度综合考量构建设计形态(集创思维)。
本文将从生活场景引入思考模式,过渡到实际产品中的综合思考。 生活场景思考 地铁口扶手电梯应该往里开还是往外开?
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 所谓显示因素是指用户在体验中的第一感受体验,比如进地铁了我想乘扶手电梯方便我下去,出站时我也想继续乘扶手电梯。 所谓隐性因素是指在连续行为过程或随时间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的潜在问题,此处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在地铁内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这个是在设计时规划好的空间大小,能容纳多少人,一旦建设后则无法改变。 在地铁外的外部空间是无限的,因为用户出去后即疏散,往不同方向走,不易造成拥堵。
正向分析 假设电梯【往里开】的场景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在非高峰期,地铁内没有过多人群时,不会造成拥堵,下电梯后随即前行。 当在高峰期时,如上下班时间,在地铁内人群拥堵的情况下,如果排队已经排到了扶手电梯附近,而前面的人又没有移动,此时从扶手电梯源源不断的人群下电梯时会被前方不移动的人挡住,还有一些喜欢走路玩手机的人更加不会经常看前后左右的情况,跟着前面走的人走,然而扶手电梯并不会停,那么就会后面的人群就会不断碰撞前面排队不动的人群,从而造成严重的人群碰撞事故。 反向分析 假设电梯【往外开】的场景下会发生什么情况,在高峰期或非高峰期,人群排队上扶手电梯,到了出站口后陆续出去往各个方向疏散,因为外部空间无限,极少情况会在地铁出站口造成拥堵,从而降低由于拥堵而造成人群碰撞的情况发生。
地铁口实际情况 为了避免严重的人群碰撞事故,在只有一条扶手电梯和人行电梯时,电梯运行方向一直是往出站方向外开
图示为在上下班高峰期观察中所拍,为地铁口真实情况,为了避免严重的人群碰撞事故,在只有一条扶手电梯和人行电梯时,电梯运行方向一直是往出站方向外开。左图可见人群在进站时,由于电梯往外开,方向和人群相反,强制引导用户走楼梯排队。右图可见人群在出站时,电梯依然往外开,此时顺应人群移动方向。 那么,出站口就一定不会拥堵了吗?不是的,还有可能情况,下雨!此时大部分人可能都没带伞,这样就会在出站口站着堵住等待停雨,像之前说的扶手电梯不会停,依然有可能造成跟前面分析的人群碰撞。 此处引入高频和低频思考:首先,上下班进地铁的频率高呢还是下雨的频率高?显然易见,天天都要上下班是高频,几个月或者几周才下一次雨属于低频。我们应该更多考虑高频情况,但也不能放弃低频情况。所以在此建议:平时电梯往外开,但在下雨时工作人员应该让电梯停止运行,阻止人群拥挤碰撞发生。这样会不会更具人性化呢? 用户体验驱动设计形态 根据需求特性优化交互操作体验
图中为实际产品中所提供的原始方案和需求,设计一种操作方式,需要符合数值在0%~10%之间波动,且数值必须是0.5%的倍数,如0.5%,1.0%,1.5%,不支持其他数值。对此需求进行特性提取:数值范围适中,需要特定倍数的数值,不支持其他数值或文字。 体验分析_方案1_产品提供的原始方案 方式:点击条目>输入数值或点击加减>点击确定完成 最大操作次数23次:点击条目1次,点击21次+号到最大值,点击确定1次,少数用户会使用此方式。 常规操作次数6次:点击条目1次,点击输入框1次,输入数值3次(如3.5),点击确定1次。 最小操作次数3次:点击条目1次,点击+号随即完成1次,点击确定1次。 当用户输入文字时提示请输入数值,当用户输入其他数值时提示请输入0.5%的倍数值,输入容易犯错,降低心理预期
体验分析_方案2_提前防止用户出错 方式:点击条目>滑动弹窗>点击完成 最大操作次数4次:点击条目1次,滑动到最底部需要2次,点击选择1次。 最小操作次数2次:点击条目1次,无需滑动,当前已有他要的选择,点击选择1次。 无需让用户手动输入,因为容易输错,提前阻止错误提示发生
体验分析_方案3_减少操作 方式:点击数值选择 最大操作次数1次:直接点击选中 最小操作次数1次:直接点击选中 屏占比:半屏 扩展性:低 操作点击次数降低,但屏占比过多,且不适用于当数值更大时(如果以后数值扩展到100%,那么整几屏都是按钮)
体验分析_方案4_减少操作,防止出错 方式:拖动圆点选择 最大操作次数:1次 最小操作次数:1次 屏占比:低 扩展性:高 操作次数低,效率高,屏占比少,具有适用性,可以多个此类操作叠加使用
体验分析_优化对比 此需求特性是数值范围适中,需要特定倍数的数值,不支持其他数值或文字。 对此分析作出优化后,atv,采用拖动圆点方式,相比原方案来说操作次数平均降低3~6倍,且无需用户输入提前防止用户输错。
商业价值/产品逻辑/用户体验 音乐APP播放歌曲应该用沉浸型还是效率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