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阿里云正是当时phpwind的转型班底构建,而整个阿里云已经成为整个阿里的重要底层架构。自然,后来的腾讯云也多少有康盛DISCUZ的影子在里面,只不过五年过后,阿里云和腾讯云的作用都是辐射整个阿里和腾讯的生态链,跟地方网站再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五年后,地方网站的商业模式,没有变化,而DZ和PW都已经转型。唯独地方网站,还在谋求转型的路上,或者走入了一个误区。 拿微博和微信为例,地方网站没有能在微博上赚到太多钱的案例,当年面对微博的冲击惶惶不可终日,2016年的今天,在微博依旧红火的时代,地方网站选择了一种百试不爽方法:选择性失明。因为能在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不错的收入,但是又真正离新媒体大号赚的钱相比少很多,不过依旧满足。 从媒体属性上,微博的媒体属性要远远大于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属性,会有人说:微博没有用户,那我也就只能呵呵了。即使选择了微信公众号,获得了喘息之机,那又是代表转型成功了吗?你不会玩,玩不好,不能怪别人平台不行呀! 我觉得这就是请君入瓮之举:地方站把自己的用户拱手送给了腾讯,一方面依靠腾讯赚钱,另一方面又不断想绕开诱导分享的机制导入到自己的平台上,这样矛盾的做法,最终的结局其实可以看到。 微信本身其实也是会有断崖式下跌的危险的:订阅号的打开率,大家自己查看自己的订阅号折叠菜单就可以一目了然。最近官方大量的封停一些微商的发图功能,就是净化朋友圈的表象,这都是官方发现的问题,通俗点讲:如果我们自己的论坛,天天都是网友发的广告,这个论坛也就离死不远了吧,这点大家应该没意见吧? 张小龙嗅到了灭亡的危险。 更多的人把志向放在了应用号上,我相信,应用号的出现会培养出很多收入很高的号,尤其是集中在游戏、H5类的高频轻应用上,其实纵观跟地方站也没太大关系,再说,所有用户都变为了腾讯的用户。 地方网站貌似掌握了在本地的话语权,实际上已经成为主流互联网的附庸:在食物链的底层。 BAT带领下切入了很多地方站无法企及的行业,比如:基于LBS的位置服务、银行的金融级级别的技术服务、普惠金融、电商、云计算、量子计算、AI、AR、VR…… 2010年,地方站丧失了转型的最佳良机,进入了闭关锁国的模式。 不接受先进的互联网思维,上半身做出了一副蠢蠢欲动大声喊转型,下半身欲拒还迎步伐还是停滞不前。 我们来看看转型的套路吧: 我们几乎所有的转型策略,都是冲着赚钱去的,目前圈内充斥着一股“好学”的风气,追求“干货”分享,什么叫做干货:能赚钱的都是干货,并且要立竿见影,不能快速赚钱的都不是干货。 从这些干货也大致能看出,基本还是老的套路,比如:提升内容包装的能力,把策划属性加进去,于是有了各种爆店、美食节活动。 所有的“干货”都在想着圈用户,做流量入口,而忽略了维护用户,当引子告诉大家如何维护新用户的时候,很多人才醒悟一点,自己失去了什么,没有新鲜血液进入,不重视维护用户。 总结下来,地方网站还在延续PC时代的红利,不断透支自己的影响力,所谓的运营思路变成了“销售”思路,而这种销售思路又是比较初级的玩法,通常体现在:不懂得整合媒体和渠道资源,一切以导客和销售结果为导向,效果越来越差。 又到年底,萌宝投票活动又要开始了,首先这是一个老的活动,也许还有效果,但效果一定不如之前全国爆发性的增长了,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估计很多站连公众号这趟火车也赶不上。 就现在来看,公众号的玩法,很多区域“新媒体”大号,玩的还是内容搬运的活儿,一部分本地的民生新闻+广告+活动信息+外地抄来的内容+标题党+养生,就叫做“新媒体”运营了?我觉得传媒学院的老师们,还有媒体从业者们要笑掉大牙。 新媒体运营的初期,简单的内容似乎又回到了PC时代BBS论坛的初期,内容的荒芜、标题党都很正常,长期来看,本地的资讯将会是一个长期的核心资源,也是价值所在。 地方网站的公众号运营,目前比较好的是西子湖畔的微信矩阵,前段时间在灵享汇的在线分享中,有详细的介绍,我比较赞赏的是持续不断的策划和内容生产能力,比如用漫画的方式去创新内容。还有义乌十八腔的视频内容生产等等,都是不错的案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