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在跟孩子说话时,究竟应该一本正经的成人语还是语调多变的婴儿语呢?究竟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曾有一个时期,不少研究人员都认为婴儿语可能会对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长年在亚马逊丛林进行部落语言研究的Dan Everett就曾在他的经典语言学著作《不要睡觉,这里有蛇》(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中指出,生活在亚马逊丛林里中的Pirahã 民族就从不使用婴儿语,他们把小孩儿都当作大人一样看,对话也都是用的正常语气。 在丛林里研究此民族的语言学家发现,比起其他地区的小孩,这个民族的儿童能够更快地掌握成熟完整的语言,独立时间也更早。 《不要睡觉,这里有蛇》 封面 但最近的研究结果却颠覆了人们对婴儿语的消极看法,研究者们发现,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奇怪发音和幼稚语句其实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大有裨益。 语言病理学家Christina Royster专门为此设计了一项实验。 她让30名婴儿(分别为7个月大、10个月大和11个月大)来到实验室里玩耍并对过程进行录音与摄像。而他们的父母并不知到研究目的,只是被告知与他们的孩子互动和玩耍。当这些孩子长大到两岁时,Royster对他们的词汇能力进行了测试。 结果令人惊讶——在沟通中父母使用了更多声情并茂的婴儿语的孩子到了两岁时,其词汇能力更为优秀。这一效应在婴儿10个月大和11个月大时使用婴儿语的情况下更加明显。Royster指出,婴儿语常常使用形象的拟声词来取代抽象的词汇,如用choo choo来替代train(火车),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婴儿的注意力。 同时,Royster也建议父母多多使用婴儿语与宝宝沟通,因为这种方式在让语言变得简单有趣的同时,又能够向孩子传递足够多的信息,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平衡。 婴儿语之所以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因为这种语言模式的音调更高,节凑起伏不定,因此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此外,婴儿语中含有大量非常清楚的元音和辅音,这种清晰的对比有助于孩子区分出不同的音节。当妈妈用夸张的元音同孩子讲话时,孩子往往更容易识别出不同的单词,并逐渐掌握大量的词汇。 对于孩子来说,婴儿语的有趣之处不仅在于它包含大量诸如“小肚肚”这样的儿童词汇,更重要的是这种语言方式所特有的语音语调和情绪特征。对于那些不满18个月的孩子来说,这种专属于他们的婴儿语听起来总是格外有趣。 还记得约翰· 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在电影《飞越童真》(Look Who’s Talking)中用咿咿呀呀的婴儿语向小迈克念证券交易所清单的场景吗?小迈克当然听不懂约翰在说什么,让他咯咯笑个不停的是约翰说话的声音和声调。 《飞跃童真》电影海报 “婴儿语”适用于多大的孩子? 在孩子出生的头几个月,父母们往往会放心大胆地使用婴儿语与孩子进行互动。但到了1岁左右,很多宝宝都陆续能够开口叫“爸爸”“妈妈”了,这让父母在惊喜之余也不免开始犹豫,为了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语言,是不是应该停止使用夸张的婴儿语,改用正常的说话方式呢?婴儿语究竟适用于多大的孩子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语言的一般发展规律。 3岁前的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次序的、有规律的过程,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按照语言发展的外显形式,北京大学的许政援教授将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分为6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重复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不同音节连续发音阶段(9~12个月)、单词句阶段(12~18个月)、简单句阶段(18~24个月)、复合句发展阶段(24~36个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