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是率先响应的城市。深圳在粤东西北建了一批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承接深圳市核心区域传统企业的转移,来实现深圳市本部腾笼换鸟,以及产业园带动转移地区的模式。 2011年,当时深圳市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界面新闻》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当时深圳产业结构调整,除了自身技术改造升级之外,同时也希望结合深圳周边的低成本洼地,形成总部和分支这种结构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 2016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深圳东进战略。深圳东进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内部东进,一层是向外东进。2015年9月开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深圳市委政研室一起研究深圳东进战略的课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料显示,过去36年,深圳的发展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从城市内部发展脉络看,深圳发展重心始于距离香港最近的中部罗湖区和西部蛇口工业区,然后沿着深南大道、广深高速、107国道等重要交通走廊,按照先原特区内、后原特区外和先西部、后东部的顺序向全市域外溢发展。城市建设发展“西强东弱”的“偏心”结构问题日益浮现。 非均衡发展导致深圳大量资源和人口聚集在深圳的西部地区,这个地区不断拥挤、成本不断提高,同时深圳市的东部地区还有大片土地,人口较为稀少,产业也待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对比2015年深圳GDP数据,深圳西部的南山、宝安和光明新区GDP总计7026亿元,占深圳40.1%。然而,东部盐田、龙岗、坪山和大鹏新区的GDP合计3857亿元,占比仅为22%。从人口密度看,东部四区人口密度为2874人/平方公里,为西部地区的48.5%。 此外,整个珠江东岸地区,其实也呈现出显著的“西重东轻”格局。珠江东岸经济重心集中于深莞惠,粤东地区发展较为滞后。粤东六市(河源、汕尾、梅州、揭阳、汕头、潮州)面积为深莞惠的3倍,是深圳市的23.8倍。2015年,粤东六市经济总量为7175亿元,仅为深莞惠合计值的26%,仅为深圳市的42%。 《界面新闻》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深圳东进计划将建造“一心两轴多点”发展框架。 “一心”是以龙岗中心城和坪山中心区组成的深圳东部中心,作为深圳第三个市级中心,承担深圳向东辐射和深莞惠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桥头堡功能。“两轴”则是深圳制造业转型的重要两条线路,一是沿长深高速建造深惠发展轴,承担向粤东北及赣南地区辐射的功能。二是沿深汕高速和厦深铁路建造深汕发展轴(东部沿海发展轴),承担向粤东及闽西地区辐射的功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对此曾做过调查。调查显示在深圳市转出企业的“转移原因”项下,排在第一位的是拓展市场,占比41.3%;排在第二位的是降低成本,占比29.1%;排在第三位的是利用资源,占比14.8%。 该调查报告还称,从转移企业的行业分类看,深圳转移企业一般呈现劳动密集型特征,该类企业对要素成本变动的关注度比较高。在深圳市出现产业转移的前12位行业中,有一半以上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建筑建材、服装鞋帽、农副食品、塑胶制品、印刷包装等行业。此外,从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细分产品看,深圳转出企业数最多的是印刷电路板行业,占比为28.0%,该行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内部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深圳上半年经济增速8.6%,高出全国经济增速1.9%。上半年,第二、第三产结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41.1:58.9调整为38.9:61.1,这也是深圳的三产比重首次超过六成。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表明,深圳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在这一大背景下,东莞、河源成了重要的承接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获得的数据显示,深圳向广东省内其他地区转移的企业中,56.9%选择的是河源、汕尾等粤东北、粤东地区,26.4%选择在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其他城市进行拓展。 比如,经常被拿来炒作“抛弃深圳”的华为——早在2012年,华为就在东莞松山湖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2015年,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成为东莞营收和纳税第一大户。而且,华为在5月22日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明确回应称,该公司从未有计划将总部搬离深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