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让公民监督的能力空前强大,改变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权利空洞,并进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2012年8月,陕西包茂高速发生导致36人死亡特大交通事故。一张时任该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现场微笑的新闻图片,遭网友声讨。之后,网友开始“人肉搜索”,找出了杨达才至少佩戴11块不同名表的图片并发布于微博,有专业人士鉴别出表价3-40万不等。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微笑门”迅速地演变为“戴表门”,杨被谑称为“表叔”。照片随即引起大众的关注、纪委的介入,杨被调查、免职,随后入狱。 有了“表叔”的前车之鉴,一些官员有意识地减少了在公开场合佩戴名贵手表、饰品的次数。2013年佛山的一场新闻发言人培训中,专家公开建议,发布会场合官员“最好项坠也不要戴,现在有拍表的,也有拍首饰的”。这之后,有细心的观众发现,面对镜头时,有官员的手腕处留有一圈浅色的皮肤印迹。 数据赋能也告诉我们,即便是一条碎片化的数据,同样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个月前,白银案的侦破引起了大众的讨论,我当时提出,未来的破案,就是一个数据分析的过程,数据即证据,若要数不知,除非己莫为。对此,公安部门也有认识,今年9月,公安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图片、音视频等电子数据,可作为刑事案件证据。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附近发生2起爆炸,造成4人死亡183人受伤。爆炸现场混乱复杂,但是,警方仅用了四天就成功破案,其中照片、视频功不可没。 爆炸3天后,警方就公布了2名嫌犯照片,照片截自比赛终点附近的监控录像。其中,一家百货商场的监控录像至少捕捉到其中一名男子的图像,该男子将背包放在终点线附近。警方介绍,案件侦破中,证据的获取并不只依赖于监视摄像头,直播,警方还收集、分析了现场观众发来的大量图片和视频。 警方公布了2名嫌犯照片 今年7月,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培训会上指出,民警执法时,面对群众围观拍摄,在拍摄不影响正常执法的情况下,民警要自觉接受监督,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过去,群众拍摄民警执法被打事件发生多次,今年5月兰州大学生小鹏就因拍摄警察粗暴执法被民警殴打至“屁股开花”。 我认为,美国警察分析观众拍摄的照片,中国警察在“镜头”下执法,都是社会治理思维的进步,它们为部分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路径。随着智能设备、互联网对社会的进一步渗透,数据的作用将愈加凸显。 无处不在的手机、监控摄像头将记录下零碎的数据,也记录了社会运转的更多细节,这将是数据社会的“新常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