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外在世界关系的第二个层面叫由小至大,跟由近至远是关联的。郑板桥在《竹石》里说,“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太牛逼了,老子退隐了,找很小的一块地方,也没花多少钱收拾,却闲中闷中有伴,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由小至大,很有意思。 中国的盆景也是这样,整一个老树骨子,弄几块石头,放点儿水,便有了高山流水和苍松翠柏,再加上道德情感附加其中,把物给外化了。你看南宋画家马远的画,他就画山水的一角,然后画半边宫殿什么的,由小至大,无穷都在里边了。清代画家汤贻汾说,“观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即度知五岳。”这还是由小至大。另一个典型是篆刻,一方印章里又是空间又是时间,蕴藏了宇宙之大,牛逼。 更经典的是朱熹,他提出“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这句话太牛逼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为人民服务,atv直播,丢下一分钱,然后再捡了它交给警察叔叔,其实我们都搞错了。初是初心,就是你的本心,我不是舍己为人,我不舍掉自己,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客观上就已经为别人了。这和西方哲学里的自律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道德。他非要迈过这个底线怎么办?最后还有一个东西收拾他,那就是法律。从这个角度来讲,都把自己做好,天下不就太平了嘛,我们现在老想着管天下,管别人,你凭什么这样,你能不能问问自己。有次去日本,夜里1点多了,一个女的站在十字路口,我特别希望她闯红灯,结果我失望了。咱们现实中少说些高大上的话,管好自己再说,否则别人再不好,关你屁事。也正因如此,我们用不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很多人喜欢去丽江,在那里买套房子,背靠苍山,面对洱海,怀里抱着狗,无端发点感伤的小句子,你有什么理由伤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装B。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觉得很牛B,这有何难?狗抬腿就能做到。不在那个境界,偏要“吾将上下而折腾”,搞得自己和别人都难受。 ▌你为什么总觉得活不下去? 除了由近至远、由小至大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有无相生,这就更牛逼了。老子《道德经》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说的多好,凿门窗筑成房屋,在它空无处,有房屋的用途。如果用水泥把它浇成实心的,我们在哪里?你早晨起来穿衣服,如果袖子给缝上了,实的,你能把胳膊伸出来吗?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很有意思。 中国的戏曲,舞台处理简直不可思议,《红娘》里有一场崔莺莺要跟张生见面的戏,张生翻墙头进去,红娘把门打开,然后把门带上,其实舞台上哪里有什么墙和门,全在演员的动作里面,底下人都看的很清楚,于是台上就形同有了墙和门,似有似无之间,你什么都明白。所以戏曲里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一说。中国的竹帘子也很牛逼,隔而有透,里面能看到外面,外面看不到里面,但里外是通着的,处于有无之间,风云自往来。 什么叫有无之间?再讲个接地气儿的例子。你大三时交了女朋友,这是有,但为什么你以前不喜欢她?这是无。我在食堂里看到过女孩很亲密的夹起块红烧肉放进男孩嘴里,这属于大有的境界啊!但你们毕业之后能不能在一起?好像这种可能性比较小,这是无也有了,有也有了,然后是有无境界,分手后偶然想起他挺伤感,以往的一切似有似无,就好像那个帘子。 最后一个是无往不复。冥王星的照片终于发回来了,美国一直往前推动这件事,中国人不是。中国人不走直线,有点像太极那个S型,比方说我的孩子小升初得找人帮忙,正好有个人认识校长,于是托关系去校长家。进了门不能直接问我孩子这事需要多少钱,不行,得先寒暄,校长家的女儿和狗都很难看,你说这狗真卡哇伊,你女儿真乖,啰嗦话说差不多了才提正事,最后事成你得答谢一下,再绕一下,这才算完事,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