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流量中转模式带来的一大效应就是变现模式清晰,借助数据积累和个性化推荐,一方面可以积累巨大的目标用户群,另一方面可以将内容推荐给更精准的目标受众,广告效果更明显(或者说理论上应该看起来更明显),资本最喜欢这种简单直接的商业模式了,更何况个性化和用户大数据拥有更广泛的未来,这也是为什么今日头条凭借5.5亿用户圈到了92.8亿美元的估值,一点资讯2亿下载量也圈了6亿美元,资本往哪里走,风口就往哪里吹,资本和风口是互相依存的。 5、内容创造与分发分离,在台湾电视行业制播分离已经成为行业规则,Facebook和YouTube平台同样如此,制播分离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自媒体内容生产同样如此。 为什么个性化资讯模式不一定适合新闻客户端? 新闻客户端接入个性化资讯模式的优势同样显而易见,通过UGC的方式激发了大多数人的新闻生产欲望,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使得新闻更迅速的生产和传播,同时也让新闻得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试想一个选题编辑团队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收集和整理资料呈现一种观点,而个性化资讯模式下,自媒体把王宝强和乔任梁扒了个干净,从立意和角度选择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更重要的是众多新闻生产者改变了以编辑为主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形成了用户为主体的内容生产方式,这无疑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带来了更多原本并不会浏览新闻的新用户。 但是,从来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商业理论,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的事并不少见,《读完总裁班后,公司终于倒闭了》的新闻不绝于耳。凡事都有两面,新闻客户端在借用个性化资讯模式获得巨大数量新用户的同时,也因为新老模式的交融冲击原有内容生产模式和人员架构,造成老用户的流失,也动摇着原有商业模式的根基,一体两面的激烈冲突正在让新闻平台陷入两难境地。 开奖,别掉进了个性化资讯挖的大坑" src="http://www.wzatv.cc/atv/uploads/allimg/161015/01010I425_0.jpg" /> 1.新闻风格与公信力背书的缺失 新闻媒体通过编辑进行新闻的原创和深加工,辅以新闻源采购,通过编辑的筛选达到整体产品的调性与风格的统一,网易的有态度,凤凰网的凤凰卫视背书下的严谨政府新闻风格,新浪深厚的体育功底和娱乐积累,搜狐的娱乐风格......在大伙纷纷嘲笑新闻客户端界面高度同质化的当下,内容反而是区隔产品和用户的唯一利器,所以网易才顺势推出了“有态度”的新闻定位。新闻风格同样也是新闻公信力的一个变现,当新闻是被网易新浪推荐明显比个性化资讯更具公信力,当财经新闻被财新跟进报道明显比门户更有说服力。 而个性化资讯推荐则改变了行业,它需要海量的新闻源,迫使新闻引入更多内容伙伴,泥沙俱下,同时自媒体和应用号的崛起尽管新增了新闻多样性,但更导致鲜花与荆棘并存,传统新闻客户端的统一价值观和内容统一性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从更细分的财经媒体设想一下,如果虎嗅、钛媒体等编辑审核模式变为无需审稿即可发布,媒体的公信力背书还能保持多久?所以对于新闻客户端来说,编辑统一的内容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坍塌。但个性化资讯平台本身不生产内容,并不需要统一的价值观或内容的统一性。代表个性化资讯模式今日头条的的CEO张一鸣在2015年接受采访曾表示:我们肯定不是一家媒体公司。今日头条不仅是一个新闻客户端,还是信息分发平台。媒体公司一般有它的主张,它的内容风格,有的还写社论、主编语,我们没有。但我们传播信息,具有媒体属性,你可以说我们是一家具有媒体属性的技术公司。 2.信息茧房带来的内容高度同质化,无效信息泛滥 新闻客户端的编辑采编模式尽管产出效率有限(毕竟人力有时尽,不可能每个事件都由编辑来深加工),但采编模式可以保证更多的信息多样性,可以一定程度保证新闻都被可浏览,但引入个性化资讯模式的新闻客户端就不一样了,这样的模式造成了新闻内容的高度同质化,但新闻客户端作为编辑采编+个性化资讯的结合体,两手都想抓,两手都不硬,造成了极其尴尬的内容呈现,在王宝强离婚事件发生后毛哥登录新闻客户端发现四十条要闻中三十多条信息是王宝强相关,这只是表象,如果持续的依赖于机器推荐,最终机器推荐的内容会越来越窄,会陷入信息茧房的误区。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个性化资讯推荐的内容,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在“做茧”,会让人局限于现有的思考模式和内容模式下。此前淘宝做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是就诞生了一个投诉是某位用户手贱的点击了棺材商品,结果发现全网都能看到淘宝推荐的各种各样的棺材,这本质上也是信息茧房的一个例子。 3.过分依赖单一推荐规则带来的信息质量下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