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讲运气的。但运气和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越早运气好,就越早能接触到更好的资源,而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准备,这也是马太效应的另一种体现。 作为 14 年入职的这一批 VC 从业者之一,我和其他人赶上的是 O2O 的尾巴、不怎么容易快速出头的互联网金融、有史以来坑最多的 B2B、虚无缥缈更多存在在概念中的消费升级等等所谓的风口。 和我同侪的这批人里聪明人极多,但到现在为止有实在成绩的还不多,我觉得时间不够是一方面,运气更是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0年-12年进入 VC 的那一批人,现在多半事业有所成,甚至有所大成,因为大势如此。 比如社交平台的际遇是就是五到十年一遇的,移动浪潮成就了三年上市的陌陌,而陌陌又成就了经纬创投最年轻的合伙人王华东。我相信,哪怕王华东对社交再有研究,也很难在这两年的市场中有所建树了。(万一哪天 VR 平台真的崛起了,里面一定有一波社交平台项目是出自经纬、出自王华东之手,这是王华东和经纬的马太效应。) 我在《为什么“持续赌小概率事件”的人才能成功?》这篇文章中总结了那些最成功的公司都是随着科技浪潮而扎堆成立的。其实,基金也是一样。经纬中国成立于2008年,创新工场成立于2009年,真格基金成立于2011年……经纬最早的时候广撒网布局移动互联网,还曾经被人诟病,后来事实证明了其正确性。而至今在圈内,很多人对真格基金的投资方式仍然有正反两面不同的看法。 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曾经在知乎上发文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徐老师压根儿就没按照传统的 VC 计算方法来估算回报(比如我们一般只能用管理费来支付各种杂费,包括针对创业者的营销),但徐老师是在用这个基金计算市场费用的 ROI: 假设一个亿的总盘子(忘掉管理费吧,少的可怜),天使阶段能有10%的项目最后实现退出就很了不起了,那么这 1000 万投到了当年的兰亭集势、聚美优品等公司里面去,剩下的所有投资其实都是真格基金的营销费用,只不过,这些营销费用并不是赞助各种大会,而是赞助各种创业者。 只要这个创业者确实有些独到之处,这么广泛的撒网使得徐老师基本上覆盖了 GDP 里面的所有行业。这些创业者反过来成为真格基金的推广大使,带来大量的创业者『流量』。所以真格从来不做行业研究,只关注创业者自身是否有出成绩的潜力以及带流量的能力(意见领袖)。 所以,真格最终不是在投资某个项目,而是在投资“早期创业”这个市场本身,如果看准了天使期项目会火,那么去撒钱到整个早期投资市场,大概率也是能够得到足够多的回报。这是已经把马太效应运用到整个行业。 但这种投资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为什么创新工场和经纬去年开始就从早期投资向 B 轮甚至更后期转?就是市场环境变了。而真格今年上半年还仍延续了几年前的投资风格,到最近才募集了一只成长期的基金,是否投资策略转变的速度略微滞后?这可能要几年后才有答案了。 接触投资这个行业越久,我就越相信:人不能和市场斗,人能做的最多是让市场早来半年,或者晚走半年。但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