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近乎是宇宙的边缘。FAST进入正式科学观测后,每天将产生50TB(1TB=1000GB)的数据。而到2025年,根据预测,天文观测相关的数据采集量将达到每年250亿TB。这个数据如果用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的话讲就是,如果刻成光盘,并将光盘排练起来将是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这样的“天文”数据,不可避免地在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开放共享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技术难度。但好在,有阿里云的存在,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为了新能源,阿里云结盟国家天文台 在今天的云栖大会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应用合作。据悉,阿里云在人工智能、超大规模计算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被应用于天体物理研究领域,提升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基础科研能力。双方合作内容还包括:成立“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中国虚拟天文台上云项目,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天文大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平台;开发云上天文应用软件与服务;推进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通过互联网与大众共享数字宇宙;针对光学天文、射电天文、数值模拟和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开展深度合作等几个方面。 在业界看来,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合作,但就阿里看来,却是意义非凡。对于这次和国家天文台的合作,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中国射电望远镜的能力,加上中国的计算能力,将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全世界的天文科研工作者及爱好者。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普惠科技和无法计算的价值。”胡晓明的表态,也似乎在向外界传达阿里云输出人工智能能力和普惠计算能力的决心。况且,这正是阿里云擅长的领域。作为全球数据排序大赛冠军,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飞天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能够将百万级的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而最重要的则是,此次结盟,让阿里拥有了庞大的未来新能源——数据。 结盟国家天文台对阿里有什么意义 在本次2016杭州·云栖大会前夕,j2直播,阿里云发布了最新的品牌宣传片,以对话人工智能的形式,进一步阐释了“什么是无法计算的价值”。《对话阿里云》由杭州政府、华大基因、追光动画及阿里云人工智能ET出演,围绕三个问题“什么是无法计算的价值”、“生命可以计算吗”、“梦想可以计算吗”展开。从智慧生活到生命科学,再到民族梦想,三个真实的故事,描绘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点滴。其实就如同阿里云和国家天文台的合作一样,依靠阿里云飞天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密集型学科输出计算能力,让数据上云,实现最基础的学科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解决科研过程中数据方面的瓶颈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就是计算之外的价值,也是“无法计算的价值”。 除了推动学科的发展,这次阿里云结盟国家天文台其实也是奔着“数据”而来,在云栖大会的主题演讲中,马云对数据的价值极其肯定,并且金句频出,“数据越用越值钱”,“原来的机器吃的是电,未来的机器吃的是数据”,“数据人家用过之后你用,你越用越值钱的东西”,由此不难看出,阿里在对国家天文台那庞大的天文数据的胃口之大。尽管现在的天文数据可能价值不大,但随着对其的挖掘、分析、分享,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大,这正是“数据越用越值钱”的道理所在。并且,这个数据还会共享出来,供全世界的天文爱好者使用,极大地有助于阿里的计算输出和数据输出的商业战略完成。 “星辰大海”征途背后的技术实力 如今,利用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术,城市大脑能够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解决现代城市的一些棘手问题,帮助城市管理者做出最优决策;基于华大基因开发的新一代基因云计算平台BGI Online,华大基因、阿里云和安徽医科大学在21小时47分12秒内完成了1000例人类全外显子组数据分析,大大缩短了分析所需要的时间。华大基因、阿里云还联合发布“2020”计划,提出在2020年以前,用24小时完成一个人全基因组的样本处理、测序、数据分析全流程,成本控制在2000元人民币以内。华大基因和阿里云的梦想是“人人健康活到120岁”;《小门神》动画电影由追光动画进行制作,创始人王微将追光动画定义为互联网公司,希望通过创新打造最佳的影视产品。在成片渲染阶段,追光动画使用了阿里云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动态调用多达万核以上计算资源。《小门神》的制作水准可以媲美好莱坞,局部还甚至超越好莱坞制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