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始,5G就成为了通信行业的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度更是有增无减。 在上周的2016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从运营商到设备商,再到ICT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都为5G目标卯足了劲,一步步拉近ICT产业与5G+万物互联的距离。 但与以往产业链将5G目光只聚焦在无线系统架构上有所不同,在此次展会上,以MEC(Mobile Edge Computing,移动边缘计算)为代表的新热点开始出现。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在各自的展台上进行了前沿技术与解决方案的展示,比如中国移动此次推出了“增强型移动宽带”、“大连接物联网”、“低时延高可靠通信”这三大5G典型应用场景。 作为通信行业的传统玩家,以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等为代表系统设备厂商也是不遗余力。以中兴为例,其就联手与中国联通现场展示了基于5G网络架构的MEC业务。中兴通讯创新的MEC解决方案,基于云感知软网络架构,组件按需编排,可提供高品质的网络体验和定制化服务。 作为一个集合了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平台,MEC注定将成为5G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并有望在交通运输、智能驾驶、实时触觉控制、增强现实等领域得到应用。 在笔者看来,MEC的走红并不是传统电信业中“分布式部署”或者“流量本地卸载”这么简单,而是一个新的理念悄然兴起,那就是在连接的基础上,开始强调计算力的赋能。在这个赋能的背后,不仅仅是为了网络重构和智慧运营,更是面向未来万物互联所带来的众多新机遇,它将给电信业打开“另一扇窗户”。 为什么能走红 根据思科的预测,2020年将会有500亿个连接,移动流量将是2010年的120倍,几乎是2015年的10倍,达到366.8EB,其中75%流量来自视频,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大视频的时代。 以现在火爆的实时播放业务为例,它对于时延要求非常高;再比如更加火爆的VR业务,在带宽时延方面要求更高。如果只按照3GPP的演进路线,改变空口提升带宽能力,并不能满足业务对时延和带宽的要求。 不仅仅是视频或者虚拟现实这样的大带宽业务,万物互联和产业互联网也对传统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业务对带宽、时延、安全性、可靠性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很多需求。 如何让内容与业务更加靠近用户,就成了产业链共同面对的话题,以前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在基站中加载CDN功能模块。不过,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受制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应用推动,在数年之前,火爆当前的直播、VR、虚拟现实等等并没有今天这样火热;二是缺乏技术推动,在移动网络边缘叠加计算能力的解决方案在当时并不成熟。 但在今天,技术的进步使得MEC规模部署成为了可能。根据摩尔定律,来自IT世界的通用硬件在性能方面已经开始逐步赶上专用硬件。其次,以SDN/NFV为代表的网络重构技术和以虚拟化为代表的云计算技术,实现了硬件资源的池化,让计算与连接能力动了起来。当然,还有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英特尔等着力推动的DPDK这样的软件优化技术的成熟,实现了连接业务在叠加计算能力之后的端到端的电信级QoS和QoE。 作为一个新的应用场景,MEC能在短期内得到产业链的认可,j2直播,也与产业链本身的快速成熟相关,需要像英特尔这样的底层发动机积极参与。除了提供最为底层的物理基础设施之外,英特尔还提供英特尔NEV SDK (移动边缘计算软件开发套件),可帮助有兴趣开发这一领域服务应用的合作伙伴壮大队伍,进一步掌握如何开发面向电信领域相关的服务。除此之外,英特尔也活跃于欧洲通信标准组织ETSI、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小蜂窝论坛和各个MEC相关的峰会推动其发展。 后面将怎么走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MEC开始走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MEC已经不再是实验室中的产物。在今年的Motor Race中,直播,中国移动就联合英特尔,在室内小站密集部署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单独的MEC设备,实现了内容与网络的本地连接,现场时延大概只有0.5秒。 从50秒到0.5秒,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这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成绩。 我们要承认,MEC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MEC应该下沉到哪个网络节点,才能实现成本、时延、性能、管理的平衡等。不过我们相信,随着计算能力和软件优化能力的持续增强,这些问题都会逐步解决。但面对商业模式,产业链则是需要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传统的网络中,商业模式非常清晰,无论是面向政企客户还是普通消费者;但在叠加了MEC能力之后,就需要与更多的第三方来合作,才能收回建设与运维成本,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需要更加开放的系统能力和心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