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专业边界:人才循环流动。未来世界的创新点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边缘科学上,因此,我们也在培养跨界的人才。在华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机制是“打破专业界限”,“打破岗位界限”,通过人才的有序流动,跨岗轮换,培养面向未来的“之”字形人才。 突破发展边界:以责任结果为导向。不拼爹,不拼妈,一切看贡献和能力。干部选拔没有年龄、资历标准,只以责任结果贡献为考核标准。 从这个人才观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对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的变革,力图打破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的各种专业和组织限制,以保持组织的活力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为企业不断增长的业务提供足够多的技术和人才。 得益于这种体制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华为一直保持着业界最大的人才资源。不仅如此,近三年,华为吸引了全球700多名顶级科学家加盟,华为与全球逾百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与2位诺贝尔获得者、100多位院士、数千名学者同行。这就形成了华为人才的独特生态,渴望人才,但华为一直不缺的就是人才。 对于新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正如孟晚舟所言,“与牛人一起共事,你也可以成长为牛人!” “华为把人才放到全球平台去打磨,金子折射阳光的机会就大了。”孟晚舟说,这足以打动任何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人才观和平台的全球化视野,确实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速度。 而现在的华为,更加紧迫和伟大的理想,是培养一支能引导世界的领袖群体。 任正非讲,“每个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有些人是专家,有些人是跨专业的综合人才……。高级干部一定要仰望星空,才能牵引公司走向未来。” “五年后,我们就要引领世界了,但现在居然还没有一个领袖群。领袖在走向高位前,就已经完成了当领袖的准备。”
三、华为的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许多企业都在讲,但真正做得好的,放眼全球,为数不多,华为是为数不多中的一个把价值观变成商业现实的企业。 华为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正如孟晚舟在北大、清华的演讲中所言,“2011年,日本9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当别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撤离日本时,华为选择了留下来。地震后一周,我从香港飞到日本,整个航班连我在内只有两个人。在代表处开会,余震刚来时,大家脸色刹变,到后面就习以为常了。与此同时,华为的工程师穿着防护服,走向福岛,抢修通信设备。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在日本地震、尼泊尔地震时、华为人都没有撒腿就跑。你不抛弃客户,不放弃客户,不盯着客户口袋里的钱,才能把钱赚进自已的口袋!” “华为在大机会时代,拒绝机会主义,始终聚焦管道战略。过去28年来,华为抵抗住了很多‘赚快钱’的诱惑,拒绝今天的快钱,才能持续赚到钱。” 事实上,以客户为中心,不仅仅表现在服务层面和交付过程中,在华为,更深层的价值体现在了产品和研发,立足于解决用户和未来用户的利益上。 任正非对一价值的要求更为直接,“时代要求我们更往前走一步,研发要进一步提高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我们的组织建设能否从以技术分类,走向面向客户、面向需求集合。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希望变成现实,如何把技术上的理想主义和客户需求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从而来满足客户需求。” 而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成就了华为的今天,也在成就着华为的明天。“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艰苦奋斗;聚焦主航道;保持战略投入;开放式创新;坚持利益分享机制;这些都将支撑华为持续成长。” 这种战略自信,不是每个企业都有的,而在孟晚舟们看来,“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西域刀客,洞穿繁杂世象,给你呈现绝不流俗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温度。微信公众号:ITVoice。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