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于直播行业可谓是关键性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有两点:一是,行业竞争加剧,atv直播,市场排名将会尘埃落定;二是,监管加强,直播行业迎来生死时刻。尤其是第二条,在今年年初就已有监管加强迹象。今年4月,文化部开展了对互联网直播平台违规直播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并要求网络主播必须实名认证。7月,文化部公布首批网络表演黑名单,依法查处23家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共26个网络表演平台,集中清理共关闭严重违规表演房间4313间,整改违规表演房间15795间,处理违规网络表演者16881人。 如果以上还算“小打小闹”,那么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直播行业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雷”。该通知重申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即直播平台必须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未取得许可证的机构和个人不能从事直播业务。这项规定也被业内解读为,直播行业“严冬”来临的先兆。 直播兴起,网红遍地,主播丛生 “你丑你先睡,我美我直播”,应该算直播火热程度最真实的写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各类直播平台多达200余家,腾讯、网易、360、小米、优土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已杀入直播领域。甚至有证劵分析师称,2016年直播市场规模达到150亿,2020年将达到600亿。资本市场的浮躁,创业者和互联网巨头们的狂热,让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群进入直播行业。有直播唱歌的、跳舞的、聊天的、吃饭的、游戏的、教学的……甚至还有开着顺风车直播空姐的,就连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员们,也不忘比赛之余来个直播秀。以此,有些人就认为“全民直播”时代来临,直播站在了“风口”。而“风口”的背后,总是逃不脱利益的“汹涌”,以主播为中心的网红经济大行其道,甚至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主播群体80%为女主播,且女主播数量至少已达百万人级别,而且还在迅速膨胀之中,直播活跃时间也放大到每天24小时,atv,内容涉及游戏电竞、生活娱乐、工作教育等诸多细分领域,搅动全国数亿网民参与其中。主播们的收入形式大多以粉丝观众打赏为主,至于收入数量,i黑马曾经算过一笔账,没有整形的女主播一个月赚3000元,打了玻尿酸让鼻子更挺,割成双眼皮看起来像是欧美混血后,月收入能到1万到2万元,整形之后的人气网红一个月甚至能带给其背后的经纪公司三四十万元的收入。越来越多主播在直播平台大把吸金的同时,主播本身也成为赚钱的金矿。经纪公司、公会、经纪人甚至骗子都在想方设法地从这些光鲜靓丽的主播身上大捞一笔。随着网红经济走热,为了将关注度变现,网络平台、公司、经纪人、策划以及主播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而主播群体的高收入显示,也让众多待业青年,在校学生慕名加入,尤其是在各直播平台校宣,以及颇具吸引力的招募计划的感召下,将主播当成职业几乎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大部分主播可能并没有想到,当她们梳妆完毕,打开直播软件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违规了! 《许可证》将成铁律,直播行业恐将降温 为什么说对于大部分主播而言,当她们打开直播软件的一瞬间就违规了呢?这是因为,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通知》,开展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应具有相应资质。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和个人,均不得通过互联网开展相关活动、事件的视音频直播服务,也不得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直播间)开办新闻、综艺、体育、访谈、评论等各类视听节目,不得开办视听节目直播频道。甚至苛刻点,个人直播前,还要向省级以上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备案…… 当然对于“许可证”可能很对人都很陌生,从广电总局官网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5月31日,总局共颁发588张许可证。这些持证机构大多为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大型视频网站等。在直播领域,目前腾讯、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等综合性网络视频平台与旗下直播平台共用同一个《许可证》。在专业直播平台中,只有少数具备《许可证》,且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名单》显示,这些专业直播网站宣称所持的许可证并非直接指向其网站域名,而是指向其母公司官网等,大多数直播平台处于“裸奔”状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