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社交网络不仅加快信息交换传递的效率,无形中也重塑了我们的人际关系。美国曼哈顿爆炸的消息传来,你马上就能在 Facebook、Whatsapp、微信上问你朋友的安危;或者当你在微博、朋友圈里看到乔任梁去世的消息,评论、转发、讨论、发表观点——无论是与朋友家人之间的二元对话,还是面向公众的广而告之的讨论,都交由社交网络完成。 而在中国的项目分两个部分同时展开,中国南方由博士生王心远负责,北方由博士后 Tom MacDonald 负责。(对的,就叫麦当劳……) MacDonald 花了 15 个月呆在山东鞍山一个农村,常住人口大约 3 万人,他主要在观察在中国农村,大家怎么用社交应用,也就是微信 QQ 来建立友谊关系。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但是,MacDonald 花了大量时间跟当地人“混”熟之后发现,大多数人都会用微信 QQ 去认识很多陌生人,比如小学初中生会在 QQ 上“乱加人”,初中毕业到城里读高中大学后,大多数人开始拥有自己的手机,也更常回来跟 Tom 说自己在学校、在大学城用手机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而即使是在农村里开小卖部的中年人,在有心事的时候也会选择在网上跟陌生人倾诉,而不会和身边的亲戚朋友讨论。 在当今中国农村,关系的建立依然是在熟悉度的基础上,但陌生人所代表的不是隐姓埋名的局外人,而是能够给予高度信任和亲密的人。 而这种变化在迁移的工人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剧烈,王心远观察了一家南方的工厂里的工人,大多数都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中,工厂是他们留在城市为数不多的落脚点。 王心远观察到,大多数工人都会在 QQ 空间、QQ 相册上发布跟现实生活差别很大的内容,例如豪车、旅行、蜜月、西式婚礼等。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过上理想的城市生活,但在线上,他们已经获得类似于在 YY 直播充值头衔的快感,这种快感跟实际拥有一辆豪车后,收到他人羡慕的眼光是一样的。 不过即使是同样为进城务工的人,由于地域、收入、文化差异的不同,现象也会因人而异。 MacDonald 和王心远所观察到的对象和行为不能覆盖中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而这正是人类学有趣的地方,这是一门旁观者的科学,并不志于对现有的现象进行广而全的概括总结,或者对其评论或提出建议。人类学民族志调查的方法就是,调研、深入当地、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尽可能地收集各类信息,然后去用现有的信息解答问题。诚然,每个人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发表每一条朋友圈这个动作其实都是个人志趣和生活环境综合下的结果。
如果对丹尼尔·米勒和这个全球社交媒体项目有兴趣的,可以点进他们的网站,上面有这个项目长达 3 年的即时信息,以及在 10 月 31 日,“全球社交媒体影响研究”项目会在 MOOC 推出为期五周的免费在线课程:《我们为什么发帖:社交媒体人类学》(Why We Post: The Anthropology of Social Media),并陆续推出的十一本同名系列书。 题图来自 cnbc 本文摘选自PingWest品玩,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回复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j2直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