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马 当网约车平台表示“涨价”是因为供需紧张的时候,吃瓜群众都表示要笑了。供需紧张是因为网约车的约束条件“见涨”了吗?是不是对车和司机的要求多了之后,网约车平台没有那么多车了还是没有那么多司机了?为啥街上还是可以随意叫到车,没有体现出车少了的状况啊?倒是价格在不断地翻滚着。 当不断地合并同类项之后,市场越来越集中在寡头身上的时候,涨价肯定是必然,这就是竞争消退之后的必然,要不然资本也不会那么急不可耐地寻求不断地合并和重组了,最终的目的其实都很明晰,就是要寻找最大的利润空间,以及未来的盈利前景。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市场抉择的局面,最终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的选择,无论是叫网约车还是出租车,都是看自己的喜好和承受力。网约车走得也是市场调节的过程,这一点其实有关监管部门当初对网约车的“堵塞”或者叫停都是“无效”的管理模式,在“放开”之后,进行有效的市场调节其实就变得简单了许多。 你要“地位”给你地位,你要“政策”给你政策,但是监管是必须的,j2直播,约束也是必须的,在“条框”的约束下,进行市场的有效调节,你如果有钱可以继续烧,但是我的监管力度不会降低。这时候,资本就着急了,毕竟资本不是活雷锋,他们需要最终的盈利或者变相地盈利,获得回报。既然市场在允许了,那么最终的涨价其实也就水到渠成了,只是最后苦了的还是用户吧?当然,你或许也会说,用户的选择是多元的,你可以选择不坐,可以选择其他的模式。这好像无可厚非。但是当用户的习惯被养成之后,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甚至一种消费的惯性还会继续延续一段时间,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也接收这种模式,只是在价格的变迁中,有时候是迟钝的,或者在权衡之后选择无奈的接受。 这也是一种市场的调节,所以不要说什么供需矛盾,涨价就是涨价了,以前是亏本赚吆喝,现在才是回归到本来的面目。本身的市场会用自己无形的手来调控,管理者之前的做法显然是没有看到了市场本身的调节能力,一味地延续固有的“计划”模式,结果造成多方冲突,如果不是高层不断强调进行改革,接受互联网智能化带来的新兴变迁,atv,那么或许网约车早就胎死腹中了。 如今好了,政策给了,市场开始调节了,网约车平台自己就开始迫不及待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多家网约车平台悄然取消了接单补贴,乘客优惠也大幅缩水。对于用户来说最敏感的用车费用也‘水涨船高’。”“感觉加倍的频率大了”,“溢价”不断出现。专车驾驶员也表示,“他们补贴基本取消了,现在偶然会在早晚高峰有接单补贴,但也非常少。去年这个时候开专车每个月补贴就有5000元左右,现在每月剩手里也才6000元左右。”有驾驶员说。平台也不傻,更不是活雷锋,凭啥要每个月给你5000元补贴?你以为这个会成为常态?有人甚至专门辞职做专车司机,以为找到了一个新的高福利营生模式,但现在看来,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曾经的确美好,但当市场趋于理性和规范之后,以前的“福利”消失才是新常态。 有业内人士透露,“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后,曾在全国十多个城市进行了价格结构调整。价格仍然是基于用户和车辆供需关系确定的。”但乘客感受到的是价格的上涨,又上涨了。曾几何时,乘客在网约车的不断补贴竞争中得到实惠,享受着专车服务,付费却约等于普通出租车甚至比普通出租还要低。但是当市场终于回归本来的理性的时候,乘客发现原来可以享受的近乎“近乎”免费的服务越来越少了,需要支付的成本也越来越多了,这或许才是本身的市场规律。原来只是在竞争中的一个“诱饵”罢了。 当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宣布网约车合法,其中,规定了网约车平台不得妨碍公平竞争,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市场秩序。其实也是给网约车涨价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暗示。而目前的价格变化或许才是开始,未来或许还会有活动,但力度有限,价格上涨,直到接近出租车水准或许才是最终的局面。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