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 文/杨舒芳 尽管农村金融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但扶贫似乎一直和互联网与金融没有什么关系。但包商银行-小马金融精准扶贫项目,却颇有利用互联网金融实现精准脱贫的意味。 近日,就“扶贫贷”项目采访了小马金融总经理姜志勇,据介绍,小马金融平台与包商银行合作,尝试封闭运行“互联网+扶贫”项目,用贷款解决扶贫。 包商银行与小马金融共同研发的网络借贷平台“马上帮”可以实现线上撮合;由包商银行出具风险补偿金,包商银行员工出借资金,来支持由包商银行扶贫挂职干部在定点扶贫旗筛选的“精准贷”项目。全程通过区块链来记录,数据可追溯但是不可逆,保证真实性,这是第一家扶贫项目用区块链来做记录的。 据了解,对扶贫对象的授信期限与包商银行员工的投资时间均为1年,。利率方面,贫困户的贷款利率和给包商员工的投资利率都是5%,平进平出,因为5%是当地最低市场利率。姜志勇说:“商业的事情就交给商业,不扰乱当地的金融秩序。如果是能贷到商业贷款,就不用走扶贫的方式。” 扶贫对象上,本质上分了三个类别。一是有经营能力的人口,即农业大户。他们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原始积累,扶贫方式就是给他们贷款。二是有劳动能力但没有经营能力的人口,可以依靠给第一类人打工,开奖,靠工资脱贫。三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可以采取与合作社合作进行投资的方式,靠投资收益维持生活。 在风控上,精准扶贫项目调用了一个一直被忽略的群体,挂职干部。姜志勇说“他们在政府挂职,有资源,直播,在项目选择上有优势,对扶贫政策也比较清楚,而且项目主要是农业项目,比较简单,风控判断也比较简单。”风险补偿金则起到了杠杆作用,把员工积极性都动员起来了。 姜志勇表示,银行一直也在探讨,能不能通过贷款解决扶贫,后来发现不行,因为按照商业贷款的逻辑,是更容易贷给有钱人的,他们有更明显的资产和还款能力,由于贷款额度、审贷成本、政策限制等因素导致很多农民即使有资产和还款能力,也不好贷款。 一个例子是,农村土地是没有确权的,农民有几百亩的农地,但一亩都不能用来抵押,他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抵押物的人。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相比,要更为灵活和普惠。比如农地抵押,通过挂职干部,政府就可以配合,比如到时还不上钱,可以把农地出租。但这件事如果作为商业行为来做,政府是不好参与进去的。 他介绍,挂职干部去选项目的时候,很多合作社说,这些项目银行都来看过,觉得特别好,但到最后就是放不了款。银行有一些固有的限制无法突破。“传统扶贫是输血机制,不是造血机制,解决不了贫困户自己脱贫的问题,”姜志勇说:“精准扶贫的模式需要一个互联网平台的,这样可以把之前的单向运行,变成双向,本金和收益还回来后,可以进行再次投资,从商业上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包商银行的尝试如果成功了,其他企业单位也可以复制,并且不只是金融机构,这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