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李开复老师在知乎Live上进行了一场票价499的分享,1小时内获得了10万的流水成绩;而在那之前不久,王思聪也在入驻分答后,短时间内吸引到6万人前来收听,获得了近24万元的收入。这两位,都可以算做典型的“从线下红到线上”的网红,互联网的传播效果成倍的扩大了他们影响力。 当下对于“网红”的定义其实很多,我个人比较倾向的一种是——“以人格化网生内容塑造,具有较强传播力与影响力的调性网络形象”,因为它很好的概括出了“网红”的几个要素:存在于网络+内容高度人格化+影响力来自与用户的互动而非传统自上而下式的赋能。 前两个要素很好理解,第三个要素重要是因为,直播,任何依赖于粉丝(流量)变现的买卖,“网红”都必须能够成为用户心理预期的投射,才有可能产生用户黏性,单靠权威赋能难有这种效果。 除了开头提到的两位外,国内还有一类网红形态近年来也快速崛起,那就是起家于淘宝的网红电商。和早期的管阿姨等自营起家的淘宝网红相比,如今她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已经成熟的“保姆+经纪人+供应链”的电商网红模式(比如如涵、缇苏等),该模式帮她们省去了上下游包括对接生产商、销售环节等诸多麻烦,只需要专注于在前端获客即可。 然而国内网红行业的现状,其实是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的:新鲜血液的不足,以及这种“供血不足”所折射出的网红传播力来源问题。 国内网红变迁史 观察国内这几年的网红发展过程,有几个现象:首先,网红们在各平台间的迁移路径,按照类型来分大体都有迹可循。 其次,各类网红们,进入和挤占新的渠道和媒介形态的速度正在加快。比如作为微博第一批大V的李开复,也是知乎live红利期的第一批“受益者”;吴晓波是最早拥抱视频平台的财经媒体人之一;而papi酱则在16年开始火爆后半年内就进行了自己的直播尝试。 (百度指数直观显示出试水直播给Papi酱和张大奕的关注度带来的提升) 第三,倾向于主打单一平台或形式的网红,往往难以长时间维持所需的高关注度。 (通过微博等平台的关注度,能看出网红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 比起十年前还略微矜持、连开个博客可能都要发表一番感慨的“旧网红”们比,如今各类网红们争先恐后拥抱新渠道的原因是多重的。 从网红们自身来说,一方面是已经充分互联网化的他们对新形态渠道的态度更为开放,更愿意尝试;另一方面他们也目睹了试水新领域能带来的有效关注度,对于延续他们各自的网红“生命周期”有着很大帮助。对于流量多多益善的考虑,让多平台内容分发的格局也在这期间逐步成型。 而从平台的角度来看,atv,体现出的是运营为主的理念在各级平台的确立。早在几年前,BAT在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铺设完毕、迅速横向扩展产品线的历程中,逐步完成了自身驱动力从技术向运营的转变,这种转变目前已经普及到国内互联网的绝大部分公司和产品中。 正如华兴资本包凡前段日子所指出的,“过去几波浪潮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驱动,而是在运营驱动下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国内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通过吸引已经成名的大小网红入驻,已然成为了各家平台在短期内拉动流量的最快捷办法。过去微博“几乎人人都身背拉大V入驻KPI”的一幕如今又开始在一些直播平台上演。 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说国内的网红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被转成过去因为媒体渠道垄断而没有自主发声权的各行精英们,凭借新的媒介手段挤入头部,扩大和变现自身影响力的过程。而不具有知名度的新人网红,却发现自己越来越难有出头的机会。 中美网红的四个差异 看完了中国网红们的现状,再来比较一下他们在大洋彼岸美国“同行”们的情况,可以发现四个明显的差异。 第一,美国网红们的“跨平台”特征并没有那么强烈,Youtube、Instagram、Snapchat和Tumblr这些平台上,几乎都存在专属性很强的网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