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对话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纪录片《绝境求生》总策划周放生 本报记者 尹 丽 本报实习生 朱婵婵 《法制日报》记者:您为何想拍摄一部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纪录片? 周放生:国企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国企改革的亲历者之一,我见过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艰难、惨烈、悲壮。我觉得,应该有人把它记录下来。而且,现在也缺少这种记录。当然,电视台报道过一些(有关国企改革的)情况,但多为片段式报道。也有一些企业家在写回忆录,但回忆录毕竟是一家之言,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当时的情况。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用视频记录。另外,我们的改革还在路上,拍摄纪录片对当下的改革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借鉴。 《法制日报》记者:在多场试映会上,《绝境求生》可谓好评如潮。据您所知,最吸引观众的看点有哪些? 周放生:大家之所以觉得这个纪录片不错,就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和变迁。同时,我们拍摄时,本着客观、真实的指导思想,这也使观众从中能充分地感受到人性,包括人的真实情感和情怀。 纪录片拍摄之初,我们虽觉得案例非常典型,但确实还没有意识到今天僵尸企业的问题如此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用行政办法呢,还是用市场办法?大家往往习惯于用行政办法,但行政办法不可持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要用市场的办法,重整再生,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方式。这部片子的案例,恰恰是用破产重整的办法,使得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这部纪录片也有一些来自法学院的观众。有人说,片子起到了破产法启蒙的作用,而且这个启蒙是很必要的,将帮助人们打消所谓“谈破色变”的心理。中核钛白的困难程度是比较严重的,尽管重组过程是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但仍然可以重生,真正做到市场化配置资源,这对人们理解、接受破产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部纪录片跟当下改革大背景相吻合,这也是片子得到好评的原因所在。 《法制日报》记者:不少观众对于纪录片中所体现出的“国企情结”也印象深刻。比如,片中有一位女员工说,自己还想回到“大锅饭”时代的国企。作为国企改革专家,您对这种“国企情结”有何看法? 周放生:过去,我们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大锅饭、铁饭碗盛行,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很多老职工习惯了一个安稳的、没有风险、动荡的环境。一旦市场化了,人们就开始担心,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工资会不会不稳定?会不会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不适应?我也是国企职工出身,我觉得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和想法也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当然,这种想法是不符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去改变。 《法制日报》记者:《绝境求生》之后,您是否有下一步的拍摄计划? 周放生:拍摄《绝境求生》是一种尝试。今后,我们打算拍摄系列企业故事纪录片,不仅反映国企改革,也要反映民企变革,甚至可能是外企如何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等。只要能够折射出大时代的转型过程,既能记录历史,又能够为当前变革起到借鉴作用,那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您可能也感兴趣:
降不停 小米5超值优惠1895元
十核白元机 魅蓝metal仅售665
4GB+64GB ZUK Z2全网通售价1659
性价比首选 索尼A5100仅售3918 精致便携 华硕U303仅489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