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自2014年启动以来,甘肃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推进,发挥科技人才智力扶贫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作用,支持甘肃省脱贫攻坚行动。三年来,专项计划获得中央经费7261.5万元,选派科技人员3338名,培训本土科技人才396名,为贫困地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科技扶贫提供精准服务。 一、目标清晰,科技人才服务基层 根据科技部等5部门制定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14年6月,甘肃省科技厅联合甘肃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正式启动了“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自2014年至2020年,每年选派960名科技人员到“三区”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每年为“三区”培养120名本土科技服务人员和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人员。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涉及60个“三区”县,经费全部由中央财政支持。 2014-2015年,共选派科技人员1913名,为“三区”县培训本土科技人才258名,获得中央经费4206.4万元。80%的受培人员是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和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负责人以及基层科技管理人员。2015年首期“秦巴山片区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骨干培训班”,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过系统培训和创业导师精准辅导,为甘肃省培养了18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2016年度科技部 “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项目经费支持甘肃省科技经费3055万元,选派1425名科技人员,培养138名本土科技人才,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成效显著,科技人员精准对接 一是向贫困地区输入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直接将经费用在服务创业的具体科技人员身上,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走出大城市和实验室,走进贫困村、走近老百姓,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大显身手,缓解了贫困地区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对鼓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创业扶贫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甘肃农业大学近两年依托专家院所和“百村科技示范工程”,选派147名教师赴10个市州的37个县区开展技术指导,结合项目实施培养科技骨干,培训农民技术员,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有效减少了土壤耕作和地膜投入,净产值提高22.4%。 二是在贫困地区转化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科技人员针对“三区”县扶贫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指导咨询和技术培训,把科技、人才、资金、管理等创新要素带入贫困地区,让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惠民政策的温暖,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两年来,选派的科技人员为“三区”县引进新品种947个,推广新技术838个,建立示范基地390个,实施科技项目168个,引进各类资金6094.5万元,帮助受援对象户均增收7260元。 三是显著提升了贫困地区创业扶贫能力。专项计划通过推进科技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加速了信息、技术、成果、项目、资金等市场要素逆向流动到“三区”县,形成了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扶贫产业为阵地、以企业和合作社为龙头的创业扶贫队伍,通过科技创业提升产业实力,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增收脱贫。据统计,两年来,选派的科技人员共服务60个“三区”县的822个乡镇,2273个村庄,带动8.1万户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578家,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87个,培养基层技术骨干8363人,举办培训活动2368场,培训农民21万人次。 四是加强了科研机构与贫困地区的协同创新关系。专项计划以科技人员为桥梁和纽带,促进了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三区”县的科技合作,使科研选题更加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发展需求,使成果转化更加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需要,密切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关系,实现了多方共赢。甘肃省农科院依托区域综合试验站,按照需求和就近原则,为22名培训学员一对一选派导师,制定培训计划,让学员加入导师在试验站的科研推广团队,参与重大项目的现场观摩与交流讨论,提高了县区科技人员的眼界和水平。 五是为贫困地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工作抓手。多年来,县级科技管理部门一直面临无钱办公、无人办事、职能弱化的困局,境地相对尴尬。专项计划实施后,县级科技管理部门既要为企业、农民合作社和贫困村寻找合适的科技人员,又要为科技人员上山下乡提供跟踪服务,一下子“忙”了起来。很多“三区县”科技局均跟踪服务每一位专家,听取科技人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决策重要的支撑。两年来,县级科技管理部门把一大批科技人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使自己成为“三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效的技术、人才和信息来源,与企业和农民群众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