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在网上可以与朋友聊天、阅读新闻、查询各种信息和资料、玩游戏、购物、看电影等等。对很多人来说,如果一天没有网络,日子就会变得非常无聊、难捱。 新一波的“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展,把各种各样的“物体”和器件连上网,从而可以使人们远程控制这些物体和器件,也可以得到它们所感知、所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如图像、温度、湿度等等。 现在最热门的一个词是“互联网+”,意味着把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实体经济联系在一起,线上线下发挥出更好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只是想利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但没有去想改变互联网本身或增强互联网本身的功能。 不管是互联网也好,物联网也好,都把外部世界的人和物连接起来了,但是还缺乏一个最关键的东西——会思考、会分析、会做决策的大脑。应该说互联网比物联网还好一点,因为在互联网的节点上(如网站)有时还有人在操纵、在分析,从而也体现了一定的“脑互联”的作用,而一般的物联网就基本上是四肢发达的“无脑儿”了。 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来,强调的无非是从网速、带宽、流量等方面提高质量,这些仅仅是加大了传输“管道”的容量而已。或者把连接对象从“人”扩大到了“物”,或者使用“互联网+”以及“O2O”等来对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做横向扩充。但是,对网络本身来说,一直没有具备再高一个层面的特性,那就是“智能”。如果把“大脑”加进了互联网或者物联网,让它具备“智能”,这样的“脑联网”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革命性的变化。 脑联网将如何改变本港台直播们的生活? 本港台直播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在炉子上煮着菜,突然听到孩子的哭声,就跑去另一个房间照顾小孩,等哄完孩子再赶紧到厨房,菜却已经完全煮干了,整个厨房一股焦烟味。 如果有了“脑联网”,你的行为(走路路径)及表情,都会被房间里各种器具(包括床、椅子、沙发、橱等)所感知和记录,并进行实时分析。而厨房的冰箱、炉子、锅子全部都连网,当炉子超过一定温度、锅子发生干烧的时候,会发出信号给穿戴在你身上的“可穿戴”设备进行报警,同时自动把炉子关上(“执行器”发生作用)。 另一个生活场景:晚上,你吃了晚饭后斜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因为一天工作太累了,看着看着就倒在沙发上睡着了。等早上醒来,发现电视机还开着,自己身上什么被子都没盖,感觉喉咙痛,开始不断咳嗽。 如果有了“脑联网”,房间里的沙发、冰箱、电视机、空调等等都会感知到你的体形动作、你的走动情况、你的声音,甚至你的表情,然后会进行分析和“思考”。见到你已经倒下睡着,“脑联网”就认为你有了睡意,就会把房间里的热空调打开并调整到合适的温度,电视机也会自动关掉,沙发也会慢慢展开铺平变成一张床,让你舒舒服服一直睡到天亮。 再来看看住房外面的情形。在大城市里,经常遇到的烦恼是堵车。如果每一辆车都能连网(车联网),每一个红绿灯都连网,每一位司机、交通警察甚至街上走的每一位行人都带有传感器并连上网,网上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实时自动分析,这就是“脑联网”的作用和功能。当你出行准备到某个目的地时,这个“脑联网”就会准确地告诉你,走哪条路线现在不会堵车,从而大大节省了你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把互联网升级为“脑联网”? 随着人们对于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人脑的许多机理也已有了深刻认识。例如,人的学习功能已经有了很好的数学模型,可以有效用于如“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上面,而这些正是“脑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如何把目前的互联网升级为脑联网?那就要从网络架构上作出新的设计,要把下列这些主要部分“嵌入”在里面: 传感部分:直接从周边的物理世界“感知”到各种变化,不管是感知到亮度还是感知到运动,不管是感知到空气还是感知到人群; 分析部分:对于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分类,这要用到“学习”功能,然后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评价部分:通过用户和社交网络所连接的人群(如微信的朋友圈)得到评价和反馈; 决策部分:通过得到的分析和评价来进行推理、优化和计划,然后在众多的选择(可以有几个,也可能成千上万个)中作出决策。 执行部分:执行作出的决策,如关断空调、在自动驾驶的车辆中刹车制动等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