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强镇,这样的暸望塔有21座,整个大兴安岭地区,有326座。瞭望没有死角,一般十公里左右一座塔,互相之间没有盲区。有时候一个地方有烟柱,两个塔都能发现。 但在打雷天,瞭望员是不能在塔上工作的。暸望塔四周都是铁皮,导电很厉害,曹志国亲眼看见雷击的火球,从铁架子一直顺到地下。 “天气不好,指挥部就问,哪个塔附近打雷了,你赶紧告诉他们,然后下去避雷,等雷过去后才能重新上塔。” 寻找后继者 30年间,整个中国的森林防火制度和体系建设都有了长足发展。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同时建成了由程控电话、视频网络组成的有线通信网,以及短波、超短波、卫星电话、公众移动网络组成的无线通信网,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三级防火通信网络。全区设有13个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51个森林火险因子监测站,定时发布森林火险和气象预报信息。 卫星遥感、飞机观察、高山瞭望和地面巡护“四位一体”的监测手段已经可以确保火险早预警、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 但现在大兴安岭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备力量不足。 无论是瞭望员还是扑火队伍,普遍都与曹志国的年纪相仿,50多岁,在山上爬冰卧雪多年,直播,许多队员身体不好,腰腿疼病。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后续队伍难以更新。夜幕降临,曹志国、马坤在“211”塔下留影。 贾士民也在考虑采用新技术替代人工。他认为,未来防火,还得朝精细化方向发展,机械化、科技含量要提高。 贾士民见过加拿大森林的火灾扑火,主要依靠大型机械设备。但国内的很多火灾现在仍然依靠人海战术,“队员回来就脸黑的不像样,那种高强度的疲劳,一般人受不了,年轻人谁还愿意做这份工作?” 曹志国拍拍胸前说,自己身体还算硬朗,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妻子的身体,去年她被诊断出胃癌后,他在塔上工作总不放心不下。 28年,妻子来看过他好多次。他们会一起上塔,一起看着林海凝神。 再过7年,曹志国也将退休。儿子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在长春工作,一直让他也到长春去住,“儿子说,哪怕我给你找个打工的活,咱都不干这工作,挣的少,还危险,毕竟都这么大年纪了。” “我做这份工作就是要看好这片林子,我怎么能撂下工作不管呢?我就算去,也要再过7年干到退休。”谈起儿子,曹志国一脸的笑容,再看看脚下的这片林木,他们也像自己的孩子,与儿子的年龄也相仿。 谈话间,来自纬度更高地区的干冷气流在林海里穿过,有时这突如其来的强风会把林木折弯刮倒。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曹志国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