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一发现火情是2010年,曹志国正在塔上瞭望时,肉眼发现远处西南方向有烟,他再拿起望远镜一看,确实有一股烟柱一点点往上飘,他赶紧拿出罗盘,对准火点,确定方位后向防火指挥部汇报。在林区里靠前布防的扑火队员立刻赶到现场。着火面积不到半亩,半个小时就扑灭了。 “我是211塔,在我塔的220度,距离15公里到16公里,有一股烟柱……”曹志国拿着自制罗盘演示着。 曹志国说,报火警时方位最关键,若方位有误差,扑火队员在林子里找半天也找不到火点。但报公里数,谁都不敢保证太精确,汇报的误差距离越小,说明业务越熟练。他报的误差最大的一次是差了860米,那一次火点距离暸望塔19公里。 “最远的火情我报过22公里,就凭眼睛看,那回误差400米。”他憨憨地笑着,谈起业务,他透露着自信,“你一定要找参照物,打比方说,咱这塔离公路3公里,你看那火点离公路多远,若是一倍的距离,那就是6公里,我都是用参照物估算距离。” 瞭望员每次报告火情,指挥部都会问“烟是什么颜色,风力多大,火的速度是多少,火往哪边烧”等一系列问题,指挥部再根据瞭望员的描述,决定如何派队员扑救,携带什么样的防火工具。 瞭望员的工作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因此,工作岗位很少调动,负责防火工作的干部也很少调动。 “老瞭望员我们都不想调动他们,因为换个新人后,我们使着不顺手,老瞭望员方便沟通,报的准。”冯玉波告诉澎湃新闻,“有的人一毕业就从事防火办工作,直到退休。”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是这里的主要树种,矮小的灌木分布其中。 曹志国的家距离暸望塔直线距离约20公里,顺着他手指的西南方向望去,此起彼伏的丘陵像油画,但画中看不到人烟。 瞭望员每年3月15日进山,这时候穿着军大衣都觉冷,在塔上一直待到11月15日前后,黑龙江省防火指挥部解除秋防,这一年的工作就结束了。 三年前,曹志国还可以在冬季里搞点副业,从事木材生产、清林或者在贮木场帮忙,每个冬天都能多挣2万多。 2014年4月1日起,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数以万计的林区人放下斧头放下锯,全部转岗投入到了保护生态的洪流之中。曹志国一年的工作就变成了三季,站在塔上,萧瑟的春天里,他盼望着生机盎然的夏天,等到这片林海满目金黄,他又开始盼着落雪。 他不喜欢春季的林子,这个季节,广袤的林业里生命迹象太少,湛蓝的天空偶尔会有猛禽和乌鸦飞过,有些凄凉。 他告诉澎湃新闻,等过一段时间,白桦树吐新后,整个大兴安岭会是一片绿色的林海,这是他最喜欢的季节:那些翠绿的叶子,未染一丝尘埃,在捉摸不定的风中簌簌作响,“眼里看着舒坦”。 在近几年发生的火灾中,人为火比例下降,雷击导致的自然火占比凸显。 “管住人,封住山”,这是当地防火的诀窍,澎湃新闻记者在林区里发现,每一个通往山林的路口都设检查站,随处可见防护员在巡护。 曹志国最担心的是每年六七月份,到了“采山”季节,外来人员就多了起来,这时候防火最难管。 “我们本地人说的采山就是到山里采野蓝莓、蘑菇、红豆、木耳这些,这是老百姓致富的一个渠道,勤快的人在这个时候能挣一万多块钱。”曹志国说。 采山人员吸烟有时会引发火灾,“这时候的火不用担心,”曹志国一摆手说,“瞭望员在塔上看到冒烟了,赶紧报告,扑火队一到就打灭了,这时候不会有大火。” 最怕的是五月下旬,大兴安岭地区的这个季节已经开始下雨,打雷,这几年的雷击火多了起来。 “海拔高,地底下有矿产资源的地方,招雷。”图强林业局分管防火工作的副局长贾士民说,一到高发季节,就得把扑火队靠前布防。 “如果你没发现,树被击着了倒下来,下面有草,就会造成大的森林火灾。”贾士民说。曹志国正在演示一旦发现火点,如何用罗盘定位。 “森林防火瞭望员非常关键。”贾士民说,他们是大兴安岭广袤林海里的眼睛,是哨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