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多数国家缺乏工业,物资匮乏,当地市场严重依赖进口。采访中,有不少非洲商人这样调侃,“如果中国人不卖衣服,我们可能都没有衣服穿了。” 通过倒货挣差价,几乎是所有非洲商人共同的模式。此外,他们还会给在非洲的中国商人提供投资顾问、物流和仓储等服务。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主任梁玉成教授从2009年开始研究在穗非洲人的课题。他认为,在中国的非洲商人,承担了经济和文化桥梁的作用,但他们仍然只是族裔经济,还是在非洲族裔内部的经济体系中运行,并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进入我们劳动力市场,成为我们的劳动力的数量几乎没有。但是对中国经济依然有好处。” Felly陪Tanya挑选裤子。摄影:袁浔杰二在穗非洲黑人的“广州梦”,和贸易有关。 始于1957年春季,一年两次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The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即广州交易会(下称广交会),让“广州贸易”声名在外。 1990年代,广东以出口导向型加工制造业的“世界工厂”闻名,本地工厂通过低劳动力成本为全世界生产各种便宜的货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为贸易转移的新契机,一方面东南亚各国经济严重受挫,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崛起,广东等沿海地区生产的货物在非洲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这是早期吸引大量非洲商人来广州做生意的主要原因。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2002年是中非贸易的逐渐提升阶段。在此期间,非洲对中国出口由24.6亿美元上升至69.2亿美元,非洲从中国进口由14.2亿美元上升至54.3亿美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非洲商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旧时利润高,atv,他们会找人拼单,凑货物装满集装箱或者选择更快的空运。有时,寄一次货物就能挣到一两万元,有的商人通过“倒货”一年可以很轻松地赚一两百万元。 贸易形态催生了非洲人来广州淘金的梦。 非洲人越来越多,广州火车站附近的批发市场越来越旺,小北在非洲人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穗的非洲人数量增速远远快于其他国籍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在穗的非洲人口数量为6000人,2005年增长至20000人,年均增长率为33%。 人流带动物流,带来资金流。2003年起,中非贸易开始进入持续6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2008年,非洲对中国出口从83.6亿美元跃升至559.7亿美元,非洲从中国进口则由101.3亿美元上升至510.9亿美元。在此期间,非洲对中国贸易在2004-2006年以及2008年出现“顺差”,其中2008年顺差额最高达到48.8亿美元。2008年是条分界线。 在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下,2008年-2014年,非洲经济增速由2005年-2008年的5.83%下降到3.48%。 与此同时,中非贸易进入结构调整状态。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并延续至今。 Felly的生意经历了中非贸易关系的黄金年代,也见证了在穗非洲人口的急速增长。 2014年,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外籍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分与对策研究》指出,广州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非洲人聚集地。这些人主要集中在5个片区——小北、三元里、番禺、天河棠下和佛山黄岐。 小北是广州最早的非洲人聚集区,所以在很多非洲人的心里,小北才是广州的地标,有些人来到广州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小北的登峰宾馆拍照留念。不仅是商人学生、游客,有些非洲的领导人千里迢迢到广州也一定要去小北。2015年12月底,津巴布韦环境部长Muchinguri一行到广州长隆参观项目。下午活动结束后,Muchinguri的女儿点名要去小北买礼物,长隆安排了一辆车陪着Muchinguri在小北逛街。 非洲人的聚集区主要以小北路和下塘西路为核心,周围几公里的范围都是非洲商人做生意的地方,这一带也有大量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餐饮店。 在三元里,非洲人聚集区主要沿广园西路两侧的批发市场、写字楼组成。这里主要是尼日利亚人,很多尼日利亚人在这里开了档口。 番禺的非洲人则主要集中在丽江花园和祈福新村附近,天河棠下和番禺情况类似,非洲人在此以居住为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