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访呼和浩特市蔬菜大棚建设的多个村庄里,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了解到,农民们对于政府鼓励蔬菜种植,增加致富渠道,改善蔬菜供应的政策,都很支持,呼和浩特地处西北,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地区的蔬菜供应,一直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吃菜难,是百姓生活中一个不小的问题。而西北的气温和光照,本身却又是适合蔬菜的种植的。 但是目前土地流转手续存在空白,农民不愿意承担费用共建蔬菜大棚,现有的大棚,村庄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展开生产,这些问题,似乎和政府部门的设计南辕北辙。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连片出现的撂荒的蔬菜大棚。政府的财政资金躺在地里,农民的土地撂荒在大棚里,这似乎就是这场大规模致富规划,现在留下的答案。那么,眼下呼和浩特闲置撂荒的蔬菜大棚,究竟达到了多少呢?闲置撂荒的情况已经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给记者回复的函件中,这样写到:“赛罕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总面积已达到5.5万亩,蔬菜投产率达到95%以上”,按照这样的说法,赛罕区未投产的大棚应该只有5%,也就是2750亩。可单是在记者走访的保素、添密湾、太平庄这三个村,就已经有近2200亩地的温室大棚在建成后产权不明晰、没有投入使用。而在随后的调查中,更多的空棚出现了。这是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的南地村,在2012年的设施农业规划中申请建设了1700亩、546个温室大棚。乍一看,多数温室大棚设施齐全,看上去似乎在正常使用。可仔细观察记者发现,即使在一天当中日照最好的时候,大棚也捂得严严实实,始终不见光。原来,除了临近路边的几十个棚有人种草莓,绝大多数棚下都是空的,并无人耕种。 南地村村民南地村大棚施工队负责人祁月兴:建好就没用过。 祁月兴是南地村蔬菜大棚5个建设队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我们,南地村不仅有近500个大棚没人种。现在,5个施工队的工程款没有一家结清的,他自己垫资的300万元,要了3年没要回来;另一个施工队负责人李静,垫资的360万元也是3年未能要回。利息压得他苦不堪言。 南地村蔬菜大棚5个建设队之一负责人李静:一个月2万块钱,一年不是24万,一个月2万块钱,那么每天就是700块钱利息,一小时就是30块钱利息。 半小时观察:千亩大棚长期闲置如何破解?一张本应该多赢的蓝图,却在几年间演变成了“烫手山芋”,地方政府、村民和承建商都伤心不已。就在节目播出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向我们栏目发来了有关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情况说明,目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对存在的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 比如刚才节目中我们看到的位于巴彦镇保素村的设施蔬菜基地,因村委会未付农民土地流转费,村民阻拦导致建成的440栋温室大棚中有320栋未投入使用,现在保素村委会已一次性支付农民2014至2016三年共201万元土地流转费用,未投入使用的温室中有170栋已与农业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对剩余150栋责成赛罕区政府继续牵头招商,引入农业公司和个体种植户,要求于2017年8月底前全部开始种植生产;而位于黄合少镇南地村的设施蔬菜基地,546栋大棚有369栋建成并投入使用,剩余177栋温室大棚建成但无人租用,现已责成赛罕区政府负责牵头招商,引入农业公司和个体种植户,同样要求在今年8月底前全部开始种植生产…还有很多其它地方未建成的项目,目前都由各旗县区政府负责落实具体措施,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我们希望,政府的良苦用心能尽快收获到想象中的成果,这样一项惠民利民的好工程最终能真正惠及于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