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自行车的诞生地、运行模式的输出地,杭州曾凭借这一“品牌”,在国内外赢得关注。面对共享单车的冲击,也尝试寻找出口。昨日,新京报记者与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国雄,进行了一次对话。 “共享单车对传统模式有借鉴意义” 新京报:为什么要对现有的城市公共自行车进行改造? 吴国雄:这与共享单车进入杭州市场,并对公共自行车产生冲击有关,这种冲击主要是来自模式上。 新京报:这种冲击带来了什么? 吴国雄:共享单车进入市场,导致技术、人才、资本被引流到自行车行业,产生新的风口,对我们传统模式也有借鉴意义。 新京报:目前公共自行车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吴国雄:受困于“潮汐现象”,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单位附近的还车点车桩“满员”,使用者到了目的地,但是无法正常还车。固定建设的车桩数量有限,导致还车难问题,这是现行模式急需解决的。 新京报:要从哪方面进行改革? 吴国雄:公共自行车的功能延伸,包括移动租借和无桩停车。 改革成本由财政承担 新京报:为什么不直接借用互联网共享单车模式? 吴国雄:实际上,共享单车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影响,同样值得注意。在给一部分人提供方便的同时,随意停放的问题,是侵犯另一部分人的“路权”。 新京报:传统模式有哪些值得保留的部分? 吴国雄:杭州发展公共自行车9年,租借点的规划和设置,我认为还是合理的,这一部分是我们的好传统,应当保留。传统的模式便于管理,更加有序,这一点也要坚持。 新京报:公共自行车改革的成本由谁承担? 吴国雄:成本主要来自于更换智能锁,以及搭建虚拟“电子驿站”,由于是公共交通,这部分投入由公共财政承担。 新京报:新式车辆何时全面覆盖传统公共自行车? 吴国雄:目前我们进行了尝试,并发布了新车,何时覆盖全部3700多个租借点,时间上还需论证。 延展 公共自行车应与共享单车“共存互补” 在很多城市,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公共自行车一度陷入沉寂。不少停车点内车辆空置,街道上也鲜见公共自行车的身影。 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副总经理章贤春曾公开表示,共享单车虽然在便利性、可达性上有所提升,但乱停乱放、维修保洁、车辆安全、无序管理的问题,导致“随借随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随借随扔”。 章贤春承认,城市公共自行车在发展进程上“确实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车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不过,章贤春同时强调,规范定点管理也保障了出行的有序性,公共自行车的维保力量、调运力量,确保系统的高效运作,“这些都不是共享单车目前所能做到的。”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国雄表示,相比较共享单车,城市公共自行车面向群体更广泛,覆盖不接触互联网的老年用户。他认为,在现行的发展趋势下,共享单车将走向规范化和有序化停放,而公共自行车也将在突破“还车难”等问题后,更专注于技术开发和用户体验。“两者之间,应该是共存和互补的关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